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黄浦 > 文章详情

西夏王陵申遗成功,黄浦这场展览也火了!

转自:上海黄浦 2025-08-01 07:39:58

7月11日,北京时间凌晨,法国巴黎传来捷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西夏陵”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60项世界遗产。

西夏陵,是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地处宁夏贺兰山东麓,总面积近40平方公里,气势恢宏、文化厚重。它不仅真实记录了11~13世纪中国西北多民族交往融合的历史进程,更以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多元文化底蕴,在世界墓葬类遗产中占据独特地位。

而在申遗成功的这个暑期,一场围绕西夏文明的专题展览正在黄浦区持续热展。“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自春季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亮相以来,吸引了不少高校师生、留学生与文化爱好者,成为暑期打卡的热门展览之一。

随着西夏陵申遗成功,展览热度再度上升,许多观众专程前来“解锁”这段神秘的历史篇章。

西北而来,首次登陆申城

作为此次西夏文物巡展首次在沪亮相,“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自4月29日开幕以来,吸引了不少历史文化爱好者前来“打卡”。本次展览共展出文物120余件,其中近三成为一级文物,包括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西夏刻花折枝牡丹纹金碗、石雕力士志文支座等,涵盖陶瓷、金属、碑刻、雕塑等多种类型,全面呈现西夏时期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信仰形态与艺术风格。

展览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上海历史博物馆联合宁夏、甘肃、内蒙古多家文博单位共同主办,是沪宁文博交流的重要成果,也为“文博热”背景下的观众提供了独特的观展新体验。

桃花石下的文化回响:西夏与中华的“共构”

展览名称中的“桃花石”,源自古代中亚对中国的称呼。展览通过这一命名视角,强调辽、宋、夏、金在多元交织中共同构建中华文化体系,而非彼此割裂的存在。

全展围绕“西夏如何理解与融入中华文化”展开,共设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共逐‘中国’之统”:呈现西夏在官制、军制、礼制等方面对唐宋体制的继承与改造,凸显其对“正统”的认同和构建。

第二单元“共享‘中国’之利”:展出农业、印刷、瓷器、金属铸造等方面实物,展现西夏在经济与技术上与中原的交流互动。如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正是融合游牧传统与中原窑技的代表作。

第三单元“共创‘中国’之美”:展示西夏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与艺术表现上的多元融合。鎏金文殊菩萨、寿陵残碑等展品,体现出西夏文化在继承汉地传统的同时,形成自身独特面貌。

第四单元“共奉‘中国’之陵”:聚焦西夏王陵,通过建筑复原与考古成果,呈现其在继承唐宋帝陵制度基础上融合党项与佛教信仰的独特营建方式,为西夏文化认同提供实证。

文物里的“西夏密码”,等待你解读

这是一场关于西夏的实物课堂,也是一扇进入多民族中国的文明之窗。

展览现场,一件西夏文铜牌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上面阴刻着“内宿待命”四字,是西夏“御围内六班直”精锐卫队用于出入宫廷的通行凭证,展现出当时严密的皇室守卫制度。还有“灵芝颂”残碑,据载为西夏皇帝乾顺所作诗文,碑面残字刚劲有力,见证了西夏文学与汉文化的深度交融。

更有来自西夏陵的绿釉与红陶“迦陵频伽”像——人首鸟身、神态安详,延续唐代佛教图像传统,其为首次在考古中出现的建筑构件形态,堪称罕见。

展览信息

展览地点: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西楼二楼

展览时间:即日起至2025年9月14日

观展方式:免费参观

看懂“桃花石”,也许就是看懂西夏的第一步。如果你已经去过展览,最让你震撼的一件展品是什么?留言区等你种草/安利!

记者 / 王子吟

编辑 / 宗哲麟

图片 / 王子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受台风“竹节草”影响,暴雨将至,行经漫水路段,记住这几点!

2. 深化楼宇平安共同体,筑牢反诈治理防火墙

JOIN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