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检察 > 文章详情

关注 | 深化行刑反向衔接,长宁检察织密网络犯罪治理“防护网”

转自:上海检察 2025-07-30 12:25:05

来源 | 长宁检察在线

当前,互联网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违法犯罪提供了滋生土壤。为完善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体系,提升网络违法犯罪精细化治理水平,日前,长宁区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上海市长宁区网络行刑反向衔接检察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通报2023年行刑反向衔接制度实施以来,该院办理的网络领域行刑反向衔接案件的基本情况、典型特征及相关检察实践。

据《白皮书》显示,近年来,该院审查起诉的网络犯罪案件呈逐年递增趋势,在保持刑事打击力度的同时,网络违法犯罪的非刑罚治理需求日益凸显。2023年至今,该院共办理网络行刑反向衔接案件204件239人,案件量占全部行刑反向衔接案件的51%。对其中201名被不起诉人制发建议行政处罚的检察意见书,制发率为84.1%。行政主管机关对检察意见的回复率达100%。

小额高频、隐蔽性强、技术升级……

案件呈现这些特征

从案件罪名分布看,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诈骗罪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位列前三。其中,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案件、网络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合计占比超过70%。案件所涉行政管辖机关中,公安机关与市场监管部门占比高达93%,呈显著集中态势。

网络行刑反向衔接案件多呈现小额高频、长期潜伏特征,如涉案人员利用电商平台漏洞“薅羊毛”、赌博网站伪装成正规游戏平台运营、违禁品通过加密传输等方式隐蔽销售等。部分案件则涉及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篡改数据等新型技术手段。此外,跨地域犯罪增多,因其链条复杂,对跨区域协作与技术侦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2024年办理的案件中,初犯占比超97%,35岁以下涉案人员达60%以上,其中不乏在校学生,此类人员多因法律意识淡薄、受小额利益诱惑而犯罪。特别是在涉“两卡”犯罪、利用虚拟币“跑分”等案件中,部分涉案人员获利不足3000元,却沦为犯罪“工具人”。

多元化治理

织密网络犯罪治理“防护网”

长宁区检察院紧扣“可处罚性”原则,深化“不诉≠不罚”理念,规范推动涉网络刑事案件不起诉后的非刑罚责任落地。

《白皮书》指出,该院对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轻微犯罪不起诉案件全面启动行刑反向衔接,充分审查行政处罚必要性,并持续推动涉案资金追缴,杜绝“以赔代罚”。针对利用电商平台漏洞“薅羊毛”、售假等网络领域高发现象,梳理违法行为认定标准和梯度治理需求,及时跟踪监督行政处罚落地。如在一起盗窃网络虚拟财产案件中,虽然涉案金额不高且退赔钱款后取得被害人谅解,但综合审查被不起诉人违法行为恶劣程度及事后认错悔过态度,仍提出建议行政处罚的意见。

行刑共治

多方协力优化网络生态

轻微犯罪案件数量上升,如何标本兼治?长宁区检察院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通过“不起诉+公开听证+反向衔接+跟踪督促+社会治理”的跟进式办案模式,将单一治理向综合治理拓展。在该院办理的诈骗医保基金系列案中,针对案件中暴露的利用互联网出售管制精神药品及代配药品监管漏洞等问题,向多家医院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

《白皮书》提到,该院持续强化跨域协同能力,依托行政检察协调小组,破解异地移送、异地处罚等衔接机制难题,跨省移送检察意见3件,均获积极回应。同时,引入专家咨询、公开听证、委托评估等外脑外智,合力攻坚办案症结和法律适用难点,通过打破认知壁垒推动行政处罚有效落地。如在一起涉嫌提供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行刑反向衔接案中,为化解法律适用分歧与障碍,该院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听取计算机司法鉴定专家、公安、相关企业等各方专业意见,从涉案违法软件工作原理和违法性质等方面充分评判,准确把握行刑反向衔接案件的处罚必要性标准。

去年,该院在“上海硅巷”科创街区设立“网络检察空间站”,进一步深化与互联网企业的沟通协作,不断延伸行政检察监督履职与网络治理的新触角。

下一步,长宁区检察院将进一步打通机制堵点、强化协同效能,持续优化落实行刑反向衔接工作,以高质效检察履职助推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切实筑牢网络安全法治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