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周红生辞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职务,走上了创业之路。他在张江创办了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先进超声技术研究所。在落地张江的18个月里,周红生创办的超声技术研究所成功揭榜浦东揭榜挂帅平台多个项目、布局三大核心技术平台、申报超过40项知识产权、获得合同近2000万元,并对外发布了多款产品,还拿到了批量订单。
有人向周红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张江,科学家想创建一家研究所难吗?周红生认真思考后表示,“比我预想的困难要少很多,张江的科创生态在全国来讲也是数一数二的。”
这或许是千千万万在张江创业创新者的内心真实写照。7月28日,张江科学城迎来开发建设33周年。据了解,2025年上半年,张江规上工业总产值1673亿元,同比增长16.6%;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1533亿元,同比增长16%。超导、中科飞测等48个项目开工,建筑面积近200万平方米。
创新策源地
前沿科技激烈碰撞
张江的“引力场”首先源于其作为国家综合科学中心的战略定位与无可比拟的科研“硬实力”。这里,大科学装置如同星辰点亮科学城的天际线,构建了全球罕见的科研基础设施网络。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这些“国之重器”为探索科学前沿提供了顶级的平台。
张江的独特之处在于,这里没有“象牙塔”与“产业界”的森严壁垒,只有交融共生的创新雨林。实验室与企业研发中心往往仅一街之隔,学术探索与产业应用在这里同步脉动。强大的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集群,提供了丰沃的产业生态支撑。
就在今年7月8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与香港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香港大学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正式落子张江科学城,为这片全球瞩目的创新高地再添一块大学拼图。
在张江,强大的产业生态、顶尖的科研平台、活跃的创新氛围,如同一个巨大的磁石,持续吸引着全球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创业家在此汇聚,而“引力场”构建的生态也让最前沿的科技能尽快在这里落地生根。
孵化自上海科技大学的正序生物,有一项堪称“改写生命密码”的科研成果——碱基编辑疗法,它就像是“化刀为笔”,以类似修正笔的方式对突变碱基精准修正,从而损伤最小、疗效最好。
在创业之初,正序生物就获得了上科大全方位的支持,作为全球首创的技术,创新团队申请了全球同步的专利优先权,先后在美国、中国等地获批专利,让创新技术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据正序生物副总裁武冰冰介绍,通过研究者发起临床试验,这项中国原创的基因编辑技术已成功治愈4名国外患者,其中年龄最小的是一名4岁的巴基斯坦患儿,今年5月在上海完成治疗。
对前沿科技重视,对科学家团队尊重,让张江创新浓度持续升温,创新成果也不断涌现。
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已形成张江药谷为总部研发,国际医学园区、创新药基地、医疗器械产业园等为生产制造的协同发展格局,拥有光源、蛋白质中心等一批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前沿新药技术概念验证中心等落地,推动临转院临床研究大模型X-scholar上线,集聚生物医药企业2300余家,上市一类新药、创新医疗器械长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最新数据显示,张江今年上半年有5个一类新药、4个创新三类医疗器械上市。
从“种子”到“大树”
张江“真金白银”投入
“这10年中,我们一共投了35个项目,投出了4家上市公司。”作为上海市首批高质量孵化器之一,上海莘泽创业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人徐荣说,培育科学家团队不仅要陪伴,更需要“真金白银”投入,让创新成果快速进入商业化阶段。
如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先进超声技术研究所就是由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超声团队、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和张江集团出资共同组建。建设期内,浦东新区科经委通过浦东国际揭榜挂帅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人才支持等综合手段,为项目保驾护航,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给予研发空间租金补贴,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提供研究所运营和研发经费。
周红生说,多元化投入、团队控股及混合所有制的运行模式,让研究所离市场更近,而核心团队拥有运营自主权、成果所有权及收益分配权,进一步激发了团队的内生动力。
张江历来重视金融对科创的赋能作用,2004年成立张江科投,通过“直投+基金”助力科创企业发展。与陆家嘴建立“双城辉映”产融对接平台。今年4月,设立“一站式”张江融资服务中心,已有11家商业银行入驻,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融资政策咨询和服务,目前已协调解决19家企业7360万元的融资需求。
此外,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中,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两支基金落户张江,总规模675亿元,三大先导产业基金在张江投资项目140个、金额近80亿元。引领区基金联合中移动、爱普迈、上药集团等头部企业,围绕三大先导和新兴技术等领域设立5支CVC基金。张江境内外上市企业累计达到109家,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44家,首发募资总额近1500亿元。
以制度创新加快推动创新链
提升企业生态活力
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张江自成立以来,始终肩负着改革和创新的使命。以制度创新为引擎,张江不仅在推动中国科技产业从本土走向世界的道路上扮演了关键角色,更以独特的战略布局和政策引导,走出了一条从科研突破到产业化转化的制度创新之路。
今年,张江企业北海康成(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注射用维拉苷酶β(商品名:戈芮宁)上市,适用于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I型和Ⅲ型戈谢病患者的长期酶替代治疗。这是上海今年第4款获批上市的国产1类创新药,也是上海试点分段生产以来,首个获批上市的生物制品分段生产国产1类创新药。北海康成副总裁沈菊平介绍,受益于这项新政,该企业的这款新药至少提早了一年时间上市。
张江是多项改革试点的“试验田”:如率先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推动全国首个生物医药特殊物品进境联合监管试点,已从“白名单”制度向条件管理转变。已打通细胞治疗药物出入境环节,持续推进复星凯瑞CAR-T产品出海;全力推进基因细胞治疗领域外资准入试点落地等。
2025年4月27日,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聚焦张江再出发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科学城行动方案》。浦东新区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聚焦一流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持续用劲使力,畅通“科产金”循环,优化创新人才发展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打好科创产业生态攻坚战。张江科学城全面实施科创布局优化、战略科技力量培育、一流企业培育、科创人才引育、科创生态提升等五大行动。
聚焦张江再出发,打造科创“核爆点”。期待着,张江的每一次创新,不断刷新着中国科技力量的全球影响力。
信息来源:浦东发布官方微信
“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是上海自贸区管理委员会唯一认证的官方公众号,在这里,您可以得到最权威、最全面、最及时的上海自贸区各类信息。关注我们,让我们一起读懂自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