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科技为弦,生态为谱,闵行农业绿色发展案例获农业农村部推介

转自:上海三农 2025-07-29 16:53:25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第三批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案例名单,其中,“上海市闵行区:科技为弦 生态为谱 奏响都市精品农业新乐章”案例入选。这次上榜,意味着闵行立足超大城市近郊区位、探索农业绿色高效发展路径的创新实践获得认可。

闵行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部,近年来,作为上海近郊的农业区,其创新“政引技推”双轮驱动机制,推动稻米产业绿色转型。通过构建“激励+约束”政策体系引导和创新“稻+”轮作技术模式推动,节水超50%、减排90%,实现绿色认证率90%以上、机械化率99.5%。与此同时,闵行打造“米行大米”区域品牌,成立的稻米产品联盟带动了17家主体产业化率提升至77%,形成“政策引导—科技支撑—主体协同—数字监管”的都市农业绿色发展范式。

构建“激励+约束”双轨政策体系

农业生产,如何做好政策的引领,激发主体的生产积极性尤为重要,而在生产过程中如何实现有效监管和约束,也值得相关部门思考。

对此,闵行区构建了“激励+约束”双轨政策体系。一方面,精准补贴引导激励机制。围绕粮食生产全链条,针对土地、种植、技术、服务等关键环节,优化政策供给,形成覆盖成本控制、绿色转型、质量安全的综合补贴体系。通过差异化补贴设计,对规模经营主体实施基础性扶持,同时叠加绿色技术应用奖励,重点引导节水灌溉、生态轮作等低碳生产模式,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在政策实施中,闵行注重精准施策,将补贴发放与绿色技术推广挂钩,鼓励主体从传统粗放式生产向资源集约型转变,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构建标准化约束机制。强化制度规范与动态监管,整合绿色生产规范、管理制度、典型案例等40项文件形成标准化资料库,建立全流程约束机制。针对水稻生产特点,制定差异化考评表,将绿色生产标准、投入品规范使用、面源污染防控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实行分类分级评价,形成“优者有奖、劣者限补”的鲜明导向,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积极落实绿色生产规范,实现“生产有标准、管理有依据、考核有抓手”。同时,引入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集成应用气象、土壤、光照、水肥等数据分析,并通过“神农口袋”平台实现生产全程数字化监管,落实“合格证+追溯码”制度,确保产品生产全过程透明可溯。全区实现绿色技术全覆盖,水稻绿色生产水平达到100%,面源污染显著降低。

驱动科技赋能全链绿色升级

不仅是在生产端发力,闵行还致力于驱动科技赋能全链绿色升级。在推动种源创新突破方面,闵行与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合作设立专家工作站和示范基地,并共建节水抗旱稻研究所、成立“双基地”,将专家成果转化到田间地头。2024年,闵行依托减量化复垦耕地开展“八月粳”“沪旱61”等节水抗旱稻品种试种,较传统水稻实现水资源节约超50%、化肥农药施用减量30%,综合成本降低300元/亩,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减少90%。与此同时,优化全区水稻种植结构,形成适合闵行粮食生产特点的早中晚优质品种结构模式。其中,闵行自主选育的优质常规稻品种“闵粳366”采用全程绿色栽培技术,获得消费者一致好评。

在推进绿色种植革命方面,闵行探索“稻+”复合轮作体系。2024年,引进高产耐热耐寒、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的散叶生菜新品种“沪芊”作为水稻后茬作物,同时开展“水稻+深翻+玉米”种植试验。据悉,“稻+菜”模式亩收益较传统种植增收400元左右;2025年,闵行继续试点“水稻+深翻+瓜果”模式,优选闵行自主选育的甜瓜品种“金福来”和西瓜品种“初露”匹配茬口周期。

而在推进智能技术集成方面,闵行区浦江镇核心示范基地依托司南北斗自动驾驶系统、智能农机装备,实现耕种管收无人化作业,作业效率提升30%;推广智能粉碎抛撒一体机,配合深翻机械,实现秸秆还田率99.9%、土壤有机质年增0.2%。

推行主体协同共创产业融合

自2018年起,闵行区创新“政府搭台、协会服务、企业运行”协同机制,成立优质稻米产业联盟,推动全区17家粮食生产主体联合发展。依托示范基地建设,联盟成员单位实现绿色认证全覆盖,核心生产基地扩大至1.17万亩,形成“大带小、优促强”的良性发展格局。通过技术培训、产销对接等方式,联盟成员单位稻米产业化率也从2019年的49%提升至目前的77%,稻米产业的生产水平与市场效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此基础上,闵行推行分级培育主体,于2025年启动《农业经营主体综合能力提升建设工作方案(2025—2026年)》,重点遴选7家基础条件好的粮食合作社开展综合能力提升建设。通过“理论培训+实操指导”双轨并进,重点强化合作社绿色生产技术应用、质量追溯管理、产业链延伸等能力,推动经营主体从“被动执行”向“主动提升”转变。

此外,闵行推动品牌价值转化,以“米行大米”区域公共品牌为统领,通过制定统一生产标准、共享技术资源、协同市场推广,引导生产主体从传统种植向标准化、品牌化转型。

文:贺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