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环境”公众号执法专栏——“E人E队”栏目中,宣传市、区两级基层生态环境执法(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forcement)系统执法队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展执法大练兵,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奋斗的环保人精神。
“内容太实在了!从环境法典草案到免罚清单,全是法制工作用得上的硬货,这趟来得值!”刚走出培训教室,一位法制人员就忍不住和同事分享起收获。
近日,由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执法总队主办的2025年第一期生态环境法制岗位研修培训活动,在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市民讲堂火热开讲,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法制部门骨干齐聚一堂,开启了一场针对性极强的“业务快充”。
“环境法典的立法逻辑,其实和咱们日常法制审核工作紧密相连。”上海汇业律师事务所王羽律师的授课,一开场就紧扣法制岗位需求。他没有照本宣科念法条,而是结合生态环境行政处罚中的常见争议点,拆解环境法典的立法架构,讲清法典编纂对法制审核、文书制作等工作的具体影响,让抽象的法律原则变成了可操作的工作指引。
“哪些情形算‘轻微违法’?免罚后如何体现监管力度?”作为2025年版《上海市生态环境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的主要执笔人,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的戴郡直击法制部门在适用清单时的痛点。她从清单制定的背景、修订内容、程序要求等方面细致解读,结合法制审核中遇到的典型案例,手把手教大家如何准确把握“免罚” 与“监管”的平衡点,确保每一份不予处罚决定都经得起法律和实践检验。
“行政处罚数据是法制工作的‘晴雨表’,一个数据填错可能影响整体分析。”市环境执法总队的曾萱专门针对法制部门负责的行政处罚数据报送工作“划重点”,从报表指标含义、填报时限、填报规则到常见错误示例,一一讲清说明,让大家对数据报送的规范要求了然于胸,确保法制工作的“数据账”清晰准确。
培训最后,市环境执法总队分管领导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法制部门是生态环境执法的“把关人”,既要当好法律条文的“解读者”,也要做好执法行为的“规范者”。要求全体参训人员把培训所学转化为工作实效,在法制审核中严把关、在规则适用中求精准,推动全市生态环境法制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个多小时的培训一晃而过,这场“量身定制”的研修,不仅为法制岗位人员充了“专业电”,更凝聚了大家当好生态环境执法“法治基石”的共识与干劲。未来,随着市环境执法总队系列研修活动的持续开展,上海生态环境法制队伍将以更扎实的专业素养、更规范的执法能力,为守护绿水青山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让每一项执法行为都成为法治精神的生动实践,让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防线更加牢固。
编辑:张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