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带里窜出的黑影?深夜扰民的猫叫?翻得一片狼藉的垃圾桶?……在常住人口3600多人的香树丽舍小区,流浪猫问题曾经让居民们头疼不已。
如今,这些景象已经成为“过去式”。当看见几只猫咪出现在绿化带,居民就能第一时间联系志愿者:“有情况!”当天,这些“小主角”就被志愿者温柔“请”进了宠物医院,绝育、打耳钉,完成之后再送回小区。
截至目前,小区内已设立了10个规范化的喂猫点,由4位热心业主担任“喵管家”,分区域负责日常投喂与管理。这不仅确保了投喂行为规范、环境整洁,有效减少了对居民的干扰,更成为邻里互助的微枢纽。
“白天给猫做驱虫、打疫苗、安排绝育,就是要让过程透明,让居民看得清清楚楚,知道这些猫是健康的、可控的。”一位资深志愿者说,看似简单的理论要落实到位绝非易事。2018年,小区启动组织流浪猫绝育计划,由3至4位志愿者自发平摊费用。可是,随着绝育数量的增多,这种方式面临诸多问题。为此,居委会协助志愿者们申请了部分专项经费,志愿者们也通过各种渠道申请绝育券,共同将大幅降低绝育成本。
绝育后的猫会打上耳钉,用于后续区分是否已绝育及数据追踪。还配套推出“公益领养计划”,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激发居民领养热情。如今,这套“科技支撑+人文关怀”的治理矩阵,已为社区的50只流浪猫完成绝育,有效地调控了种群繁衍数量。据了解,因发情期引发的扰民嚎叫现象,几乎不见。
这样的转变,正是香树丽舍居委探索出的“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居民共治”流浪猫和谐管理模式的生动写照。
此前,面对流浪猫无序繁衍带来的伤人、扰民、环境卫生问题,以及爱猫居民与其他居民的理念冲突,香树丽舍居委创新探索“党建引领协同多元共治”模式,由党组织牵头,凝聚起党员骨干、热心志愿者、物业公司等多方力量,形成强大治理合力。他们大力宣传科学绝育知识,引导居民理性看待流浪猫问题,为社区行动奠定共识基础。除了三驾马车,治理成效的巩固与深化,离不开健全的居民参与式治理机制。香树丽舍居委着力完善分层分类赋能培育体系:组建了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队伍,系统开设动物行为学、矛盾调解、应急救护等标准化课程模块,提升服务能力;建立“文明观察员”工作制度,由楼组长和业委会成员组建督导组,对喂猫点管理、环境卫生等治理措施实施效果进行动态监测评估;依托微信平台开发智慧治理系统,集成问题快速反馈(如居民发现未绝育猫可立即上报)、线上领养申请、科普知识宣教等功能,构建了常态化的公众参与渠道。现在,社区已成功构建起一个立体的治理体系,形成了由护猫志愿者、文明督导员和专业调解团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有数据显示,今年已举办了3场文明养宠讨论会,相关投诉量显著下降。还通过公益领养,让5只流浪猫找到了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