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乡野守艺丨刻刀写意百年未歇!奉城木香深处,指尖正在雕琢新的故事

转自:上海三农 2025-07-29 16:20:45

木,是时光沉淀的载体

雕,是匠人指尖的呼吸

奉城木雕

刀锋凿刻的木纹深浅里

是流转百年的守艺密码

谁说“木得很”?

在匠人手中,沉默的檀木、柚木、樟木、椴木,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山水云雾在其间氤氲,佛龛神像端坐其中,甚至《百子闹春》里嬉闹的孩童也呼之欲出。这便是奉城木雕的魔力。

奉城木雕技艺以立体圆雕见长,辅以浮雕、透雕、镂雕等技法。一件作品的诞生,需历经严谨繁复的工序:

1.构思图稿:匠人需胸有成竹,设计图样,考量木材纹理走向与最终形态的契合。

2.选材定稿:根据创作主题挑选合适的木料,确定尺寸,在木料上勾勒轮廓。

3.打坯成型:运用宽厚的平口凿、手锯、斧头等工具,劈削凿砍,去除废料,快速雕出大致轮廓。

4.细刻精雕:在粗坯基础上进行细致雕刻,突出细节部分。

5.修光打磨:反复打磨修整,使雕刻更加完美。

从粗犷的打胚到精妙的修光,匠人需运用圆刀、平刀等数十余种工具,倾注无数心血与时光。

回溯历史,这门指尖艺术也几经沉浮:

清光绪年间,奉城十数家作坊林立,五十余种刻刀翻飞,雕琢出人间百态。

新中国成立初,公私合营使传统作坊关闭,技艺一度陷入低谷。

20世纪70年代末,春风吹拂,奉城木器雕刻厂应运而生,汇聚五十余位能工巧匠,刀锋重焕光芒。

1984年,一件仿古插牌远渡重洋亮相瑞士,东方木韵震动西方艺术界。

2011年,历经沧桑的奉城木雕终被列入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撑起这门绝艺脊梁的,是三代执刀的徐华兵,也是上海奉城木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爷爷传给父亲,父亲再传给了我”——这份沉甸甸的家族使命,自他17岁执刀那刻起,便深深烙入生命。

数十年刀锋砥砺,他的掌心布满厚茧,指关节因常年用力而粗大变形。虽说龙华寺的观音像,上海世博会美国馆的展品,刀刀都是东方美学的魂。但徐华兵一开口,全是无奈:“早年厂里50多号人,现在就剩3个了。我带过的徒弟偶尔来搭把手,真把这当事业的,恐怕就我一个。”

根源何在?他坦言:“学木雕比木工苦多了!木工学阵子就能上手,木雕想出师,至少6年,花的时间心血,跟能挣的钱,根本不成正比。”这话像刻刀划木头,深深刻着老手艺在机器时代的疼。

转机,悄然在校园萌发。

2016年,徐华兵带着刻刀走进奉城二中,播下木雕艺术的种子。这颗种子迅速生根——学校精心开发“艺韵木雕”特色课程,纳入校本体系。

学生从最基础的磨刀、打坯学起,感受不同刀具与木材碰撞的触感;再到练习线刻、浮雕等传统技法,体会以刀代笔的微妙控制;最后再融入激光雕刻、智能编程,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代的活力与创意。

课程的火爆印证了其魅力。“每次选课,名额几乎‘秒光’!”奉城二中的夏老师欣慰地说,“孩子们抢着报名,这份热情让我们备受鼓舞,看到了非遗传承实实在在的希望。”

你看,当老师傅布满老茧的手,将刻刀递向少年温热的掌心,奉城木雕的故事正翻开新篇章。它不再是静置的老物件,而是校园文化节上飘扬的福牌,是青年口中“艺术+技术”的创新实践,是充满生机的未来图景。

“木头会老,但生活的故事永远新鲜。”

也许,这就是奉城木雕非遗能“活”百年的道理吧。

策划:尹寅、夏常青、郁若辰、高一帆、邹佳昊

视频:邹佳昊 夏常青

文字:高一帆 满仪方

照片:夏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