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功能饮料市场发展迅速,不少人认为它们比普通甜饮料更健康,也有人觉得,功能饮料喝多了可能引发焦虑失眠。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功能饮料的事。
01
喝功能饮料能提神抗疲劳?
有的人或许会觉得,尽管频繁熬夜对健康不利,但功能饮料“富含营养”,在熬夜时喝上一瓶,能够提神醒脑,还能抵御疲劳。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根据《GB/T 10789—2015饮料通则》的规定,功能饮料属于特殊用途饮料范畴。功能饮料不含酒精,却含有咖啡因、维生素以及牛磺酸、人参、瓜拉纳等一系列“功效成分”。
其中,咖啡因能促使交感神经兴奋,刺激大脑使其清醒,促进血液循环,提升注意力,增强警觉性,进而达到缓解疲劳的功效;牛磺酸可迅速清除自由基、调节钙离子转运,同样能起到抗疲劳的作用;其他成分也有助于减轻疲劳带来的影响。
有动物实验显示:给小鼠饮用功能饮料能够提升其运动耐力、增加肝糖原储备量、降低小鼠运动后乳酸水平和尿素氮含量,对机体具备抗疲劳作用。并且,饮用功能饮料的量越大,效果越显著。
所以,仅从这一层面来看,熬夜时饮用功能饮料,确实可能产生一定的抗疲劳效果。不少朋友熬夜时“咕咚咕咚”灌下一罐,也确实会有“又精神了”的感受。
但问题随之而来,其代价是什么呢?
02
功能饮料有“副作用”吗?
功能饮料通常口感不错,很容易让人过量饮用。甚至有些人会把它当作普通饮料,一瓶接着一瓶,从而导致咖啡因和糖分摄入超标。
先来说说咖啡因,过量摄入咖啡因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容易使人出现失眠、心慌、焦虑等症状,还可能使人产生依赖性。比如,今天你喝1罐功能饮料就精力充沛,但如果经常饮用,可能就需要N + 1罐才有效果,这会导致咖啡因的摄入量不断增加。
有研究显示:每天饮用250毫升功能饮料,就会增加年轻成年人患焦虑和抑郁的几率。而对于青少年而言,代谢咖啡因的能力比成年人弱,如果经常饮用功能饮料,不仅会增加患抑郁症的几率,还会减少青少年的睡眠时长,引发睡眠障碍。
另外,过量摄入功能饮料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改变,引发急性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分会等5家机构发布的《咖啡与健康的相关科学共识》中建议:普通成人每天咖啡因摄入量应控制在400毫克以内。
一般的功能饮料咖啡因含量为50 - 504毫克/罐或瓶,如果无法控制饮用量,就可能超量摄入咖啡因。
某些品牌的功能饮料虽然在瓶身未标注咖啡因含量,但这并不代表没有咖啡因,甚至可能含量颇高。
比如曾有人对市面上多款功能饮料进行测评,结果发现:被测评的市面上常见的6款功能饮料中,咖啡因含量最低的为41毫克,最高的可达83.49毫克,含量最高的这一款瓶身并未标注咖啡因含量。
其次,过量摄入功能饮料还会导致糖分摄入过高,《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每人每天糖的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而功能饮料一般糖分含量都不低。还是上面提到的那份测评显示:市面上常见的这6款被测评功能饮料中,糖含量最低的为1.32克/罐,而最高的达到了37.62克/罐,仅喝一罐就超出了25克的标准。
过多糖分的摄入不仅会增加患龋齿的几率,还会增加肥胖和慢性病的发病几率。有数据统计,仅2017年我国就有近1.3万人的死亡可归因于甜饮料引发的冠心病和糖尿病。
所以,别以为功能饮料能提神醒脑且含有一定营养成分就毫无节制地饮用,控制好饮用量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03
功能饮料人人都能喝?
虽然饮用功能饮料能让你精神“复苏”,但这并非人人适宜。以下这5类人尤其要控制好饮用量,如果感到不适就不要饮用:
1
孕妇、哺乳期人群
大多数功能饮料的标签上都会注明孕妇和哺乳期女性不宜饮用,以免影响胎儿和宝宝的健康。
2
儿童、青少年
这类人群对咖啡因的代谢能力较低,过量饮用会造成更大的损害。
3
胃肠疾病患者
咖啡因会刺激胃酸分泌,可能会引发身体不适。
4
服药人群
正在服用某些药物的人群,最好不要擅自饮用功能饮料,建议咨询医生,以免影响药效。
5
饮酒人群
不要在饮酒的同时饮用功能饮料,因为这会使人兴奋到意识不到自己醉了,从而饮用更多的酒,增加对身体的伤害。
要想避免熬夜带来的伤害,最佳办法就是不熬夜。偶尔提提神,困了累了来一瓶,这可以理解,但可别把它当作“续命神器”!实在累了就休息一下吧!
适量饮用功能饮料能够让你振作精神,更清醒地应对眼前的事务和工作。但如果过量饮用,反而会增加患焦虑、抑郁、肥胖、慢性病以及睡眠障碍的几率。
最后提醒一下:功能饮料并非药物,不能治病。
资料 | 新华网
编辑 | 李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