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伊始,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绿树成荫的昌平路上青春洋溢,一群中学生驻足路边的蒋家巷花园,听静安区人大代表、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生活垃圾管理处处长王永文讲述江宁路街道发动人民群众充分参与,打造昌平路“美丽街区”的故事。在这场由人大江宁路街道工委举办的“走进基层人大感知人民民主”江宁路街道学生暑期社区实践活动中,20余名初高中生从“宁聚·人人”昌平网格基层实践站出发,一路沿着昌平路探寻,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体验全过程人民民主。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小花园怎么样?比如这里的游乐设施,你们觉得多还是少?”活动开始,王永文先问了一个问题。“多!” “也可以再增加一些。”同学们中间传出了两种声音。
“即使是这样一个小花园,里面所有的设计和改造都是经过大家探讨的。花园刚刚建好时,游乐设施比现在还要多,因为小区里住着很多小朋友,设计师希望小朋友在这里玩得开心。”在王永文的介绍中,蒋家巷花园的“前世今生”被勾勒了出来,“即便如此,在花园建好后,居民还是有了不同意见,有人觉得受到了噪声的影响,有人觉得地面铺装颜色不够柔和,还有人觉得小花园沿街而建孩子们跑来跑去不安全。”
怎么办?再听,再议,再改。王永文和设计师等人挨家挨户走访,重新听取居民的意见建议,并通过人大街道工委搭建的“小方桌议事”平台多次召集各方讨论协商,最终达成了共识:现在的蒋家巷花园,黄绿相间的橡胶跑道色彩柔和,新增的公共座椅掩映在花草丛间,游乐设施数量适中,马路边还设置了花坛作为隔离,兼顾了孩子们玩耍和居民的正常生活需求。“这样的结果来自哪里?来自同居民们从开始到最后整个过程的协商,这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我们在学校里对同一件事有不同意见没关系,大家一起商量,找到一个最好的方案,最后都得到满意,也是一样的道理。”
跟着王永文的脚步,同学们沿着昌平路边走边看,不时拿出手机拍摄记录,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认识不断加深。“同学们,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路边有很多座椅?”来到下一个口袋公园,一路上供人休憩的座椅随处可见。这些座椅不仅融入了许多人性化的设计,还被擦拭得非常干净。“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仅是请人民群众提出好的意见建议,在这些好的建议转化为现实后,我们还要发动周围的居民、商户参与到治理中来。”当增加座椅的建议落地后,谁来养护?为此,街道开展了沿街商户签订认领座椅等活动,鼓励商户对昌平路口袋公园、沿街公共休闲座椅等项目进行认领,负责座椅的日常维修清理等工作。在溪梦园,王永文带着同学们来到一个小花坛边,花坛中立着两块牌,一块是人大街道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民情观察点,一块是市容环境观察点。“这两块牌上均设有二维码,同学们扫描便可直接提出意见建议。”同学们很快围了上去,纷纷掏出手机扫码体验。
理解:民主不是装饰品
代表不是洋娃娃
活动的最后一站,是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江宁路街道基层实践站。第一次来到这里,电子屏幕上的代表履职风采展示,墙上驻站代表的照片和信息……都让同学们感到新鲜。眼尖的同学在代表照片墙上发现了“熟人”——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教研组长、上海市特级教师陈美,“这是我们学校的老师”。“以后生活中、学习中有什么想要反映的问题,都可以向陈老师说。”实践站工作人员耐心引导。
联系群众,视察调研,座谈协商……一张张代表履职的照片,无言地讲述着江宁路街道发生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故事。代表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也是深度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助推基层治理的主力军。如果说街区改造的故事传递了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理念,那么代表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他们如何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履职活动融为一体?
“民主不是装饰品,代表也不是洋娃娃。代表作为桥梁纽带,一定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演绎到真正的实践中去。”王永文介绍了自己的思考,随着群众需求的不断变化,代表履职也要因时而变:一是变“小鞋匠”为“大裁缝”,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各方意见往往错综复杂,不能只关注局部进行小修小补,而要把大家的意见都收集起来,整体考量进而找到“最大公约数”。二是变“单相思”为“谈恋爱”,有时政府部门工作做了不少,群众却“不买账”。因此,代表应该协助政府工作从一厢情愿转化为皆大欢喜,例如通过街道开辟的“民情夜话” “午间议事”等平台倾听群众的声音,将决策建立在民意基础之上,“一定要坐下来谈、坐下来了解,才能把事情做成功”。三是变“受气筒”为“打气筒”,“不能说人家提意见,我们就很受气,而要将群众的意见建议视为一种智慧,鼓励大家一起来参与”。四是变“公众号”为“朋友圈”,要从单向输出转化为双向互动,不断地听取意见建议推动工作向着更好完善。形象生动的比喻、由浅入深的讲解,让同学们渐渐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亲历昌平路改造的同学们兴奋地分享着自己发现的变化。“我每天上学都要经过这条路,觉得这条路越来越漂亮,原来它变漂亮的背后有这么多故事。”静教院附校七年级的朱文曦率先发言。“我从小就住在这里,发现近几年江宁的改变很大,和我小时候记忆中完全不一样了,越来越漂亮。”朱皓星同学一样一样地列举着身边的变化,意犹未尽。来自市二中学高一的崔嘉童虽然不住在江宁,也对昌平路建设完善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蒋家巷花园的石库门很引人注意,是不是可以在显眼的地方增加一些简介?”“花园里有些小路不方便推婴儿车,能不能在以后花园的设计中完善一下?”
“如何进行公共空间治理?” “通过公园二维码收集到的建议中,市民主要关注什么?”……此次活动,不少同学有备而来,认认真真准备了问题。王永文在回答完同学们的问题后,也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对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
这是一次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言传身教,也是一场改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征询。说到身边事,同学们又打开了话匣子。
“小区对垃圾分类的要求是比较明确的,但是有时候居民不是非常清楚。还有垃圾投放的时间在我们小区是固定的,但是有些居民因为家里垃圾满了,不管垃圾车在不在,还是会把垃圾堆放在小区内。” “我想应该去做一些沟通,像您说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从这些居民的视角出发,去听听他们的意见。”彭浦一中高一的沈若瑶既发现了问题,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想法。“建筑垃圾的问题也要想办法解决。”彭浦一中高一的孙茗萱补充道。
七一中学八年级的杨牧衡曾在长宁某小区做过一个关于垃圾站点位设置的调研,并提出了用数学建模的方式选择小区最佳垃圾投放点,“研究结果在小区落地后,居民普遍反映比较好”。有居民不同意将垃圾站设在靠近自家的位置怎么办?杨牧衡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可以在离居民楼近的地方设置迷你垃圾站,这样就不会有很多蚊蝇或者污染”。
无论同学们的建议成熟还是稚嫩,这次活动都是他们将一路见闻转化为思考实践的过程,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他们心中有了真实的模样。最后,王永文寄语同学们:“希望你们都能够积极参与我们国家的建设,大家多出主意、多提建议,把我们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也把自己的人生演绎得更加丰富。”
觉得文章不错,就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