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规划资源 > 文章详情

【量子城市】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海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创新建设平行论坛之“太格”成功举办

转自:上海规划资源 2025-07-29 12:41:51

7月26日-27日,作为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分论坛之一的上海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创新建设专题论坛”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同济大学共同主办,设置1个主论坛+4个平行论坛”,聚焦人工智能赋能超大城市空间治理,邀请国内外专家着力研讨空间智能赋能城市治理的前沿技术、趋势与未来。主论坛以“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城市治理”为主题,4个平行论坛分别以“模料”、“型域”、“太格”、“数资”为主题。

7月27日上午,由上海市测绘院承办的 “量子城市之三:太格论坛”在杨浦区复兴岛“复兴云厅”顺利举行。论坛聚焦人工智能赋能,研讨城市空间智能体太格建设和应用探索。自然资源部网信办副主任、信息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吴洪涛、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训国出席并为论坛致辞。自然资源部属事业单位、国内高校院所、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机关处室和局属事业单位、各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及派出机构、上数营成员单位、上海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单位、国内知名测绘行业及相关单位代表参加论坛。

行业专家与高校学者共研时空智能发展新范式

5位业内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与测绘地理信息交叉领域的未来趋势、关键技术、探索实践等进行深度研讨。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规划资源“一张图”建设?

自然资源部网信办副主任、信息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吴洪涛认为在“四融合”背景下,“一张图”建设是重构自然资源行业原有业务体系和技术体系,建立全新数字化管理体系的破题之法,以“一张图”为载体,开展业务重塑和规则优化,可切实解决林耕矛盾等问题。《自然资源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总体方案》已明确了以“一张图”为支撑的“2+3+N”总体架构,构建“一张图、一套数、一张表”,实现统一分类编码、统一数据模型。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已初步形成“1门户 6中心”成果。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城市空间治理特色场景?

上海商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新兴创新业务副总裁张琳认为,要解决超大城市治理和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挑战,需要充分利用大模型技术。鹰眼大模型融合经典视觉解译模型、大参数视觉模型等技术,打造了多语义模态识别、多模态问答分析等核心能力。通过研建行业应用智能体,构建云服务模式,可高效便捷提供多场景空间要素的时空识别、状态分析、现状评估、趋势推演等服务。目前,鹰眼大模型已在“慧眼识图”等场景中得到深度应用,可为国土空间规划、调查监测、用途管制、耕地保护、执法监督及超大城市运行治理等行业提供强大的AI感知分析与决策支撑。

人工智能如何支撑量子城市空间米料高质生产?

清华大学信息国家研究中心CBIMS实验室技术负责人高歌在深入分析AI建模技术的发展现状和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三维扫描重建部件级精细模型的全流程技术解决方案,主要包括数据采集、AI训练数据集建立、语义分割、图元拟合、实例分割、布局调整、场景全局优化、成果质量指标评价、部件模型输出等关键环节。并以上海“绿房子”和复兴岛艺术季展厅为例展示了“内到间、外到院”的精细三维模型成果,精准还原现实世界。

人工智能如何重构测绘地理信息的技术体系?

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集团解决方案管理总部副部长李少华认为“空间智能+城市治理”的关键是空间智能体建设,技术上要充分融合大模型技术,打造规划资源行业的知识库。应用上要采用问答式、工作流式、自主规划式等多样模式适配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未来,空间智能体将推动行业应用重塑形成“事+AI”、“人+AI”、“脑+AI”的三种典型应用情形。

人工智能如何推动上海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转型发展?

上海市测绘院副院长赵峰认为,对标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创新建设要求,未来的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应打造数据产品新方阵,数据产品向全域多维转型、向空间米料转换、向知识服务转变、向数字资产延伸。构建测绘技术新体系,实现感知全域化、生产智能化、应用场景化、更新实时化。拓展应用赋能新模式,实现服务政府全链化、服务社会大众化、服务内容知识化、服务形式定制化。探索管理机制新思路,测绘地理信息管理要从二维管理向三维管理、从数字产品向数据要素、从单一测绘向协同采集、从供给驱动向需求牵引四方面转变。

资深实战专家共商量子城市空间营造实践新思路

在圆桌研讨中,同济大学刘春教授与6位业内资深实战专家围绕人工智能背景下,测绘地理信息的实践新思路进行激烈思想碰撞,共商未来可行路径。

“一张图”如何赋能超大城市空间现代化治理?

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四分中心副主任陈春来表示,面向未来的空间智能时代,需进一步升级和迭代上海市时空数据成果,夯实超大城市级数字底座,让机器能够读懂空间数据,更好赋能城市治理。上海市测绘院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首席数据官毛炜青表示,未来需从统一语言标准体系、打造高质鲜活数据、集成量子城市思维、营造开放协同生态四个方面不断强化时空数据,在虚拟世界实现全量数据的汇集融通,进而服务现实城市治理、激活城市活力。

AI如何支撑上海特色场景建设?

吉奥时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展业务中心总经理毛方元表示,量子城市构建的云宇星空大模型和4个垂类模型,均源于上海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应用场景需求,这也说明了未来AI支撑上海特色场景建设的无限潜力。北京飞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文武表示,大模型的快速发展,为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赋能城市治理提供了更多可能。大模型可以让机器更快读懂、理解空间数据,同时也极大拓宽了服务范围和领域。

如何实现测绘地信新质生产力的算力保障与供给?

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智能算力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宏洲表示,要保障量子城市建设顺利推进,必须要解决算力问题,要打造用户用得上、用得起的算力。通过云端集成、智能提供等策略,可打通算力保障人工智能大模型快速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上海商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大装置事业部副总经理蒋欣表示,算力是人工智能的基础,未来上海市算力的打造,需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算力规模与能源消耗的平衡,二是进口算力与国产算力的平衡,三是算力供给效率与使用稳定性的平衡。

(供稿:市测绘院、数字城市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