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关注
本文刊载于2025年7月27日《文汇报》第11版:文汇理论/智库
产业内卷是经济体迈向中高端过程中的共性挑战,更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价值强国”的历史性契机。回望各国产业发展史,无不印证同一规律:唯有通过制度刚性约束无序扩张、技术自强重塑竞争规则、全球协同拓展增量空间,方能将内卷压力转化为升级动力。
中国的破“卷”之道,是立足国情、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势,积极探索以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行政藩篱,以新质生产力锻造创新内核,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产业支撑,为全球产业治理贡献兼顾公平与效率、平衡传承与创新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当低价倾销蚕食企业利润,同质化竞争弱化产业活力,“内卷式”竞争正成为制约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深层症结。内卷不应是发展的必然代价,而是治理能力的考题。放眼全球产业演进史,从德国鲁尔区转型重生到日本精益制造变革,破解“内卷”痼疾亟需立足全球产业治理的广阔视野与工业文明的历史纵深,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战略支点,依托全国统一大市场制度基础,推动产业治理范式向制度、技术、生态协同的维度系统性重构,旨在实现从低效内耗向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
产业“内卷”的本质是经济发展动能转换期的结构性阵痛。当市场需求增长放缓而供给扩张惯性犹存,部分企业陷入低水平消耗战,以挤压利润为代价争夺有限市场份额。这种现象非中国独有,传统工业强国同样经历从无序竞争到规范治理的历程。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阶段,整治“内卷”不仅是应对现实挑战的迫切需要,更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举措。
深层危害:内卷式竞争的连锁反应与传导机制
产业“内卷式”竞争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多层面侵蚀经济发展根基。市场资源配置功能首当其冲。恶性价格战持续压缩行业利润空间,使市场定价机制严重扭曲。光伏组件价格跌破成本线,新能源车企平均利润率大幅下降,部分企业被迫延长供应商账期至国际水平的两倍,形成挤压式生存模式。更值得警惕的是,资源错配现象日益凸显,光伏产业产能利用率持续走低,而芯片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自给率亟待提升。大量资本固化于低端产能,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投入不足,形成“低端过剩”与“高端短缺”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格局,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放缓。
创新生态的渐进退化构成深层隐忧。当企业利润被价格战持续侵蚀,研发投入必然受到挤压。部分光伏企业坦言:“拿什么创新?”新能源车行业研发费用出现普遍下滑。这进一步诱发“低研发投入-低技术含量-低利润回报”的恶性循环,使产业长期锁定于价值链中低端。更令人忧虑的是,创新资源呈现碎片化配置趋势,基础算法领域却鲜有突破;制造业90%创新资源集中于少数热门赛道,基础材料、高端装备等决定产业安全的关键领域反遭冷遇。创新链条的断裂风险,正从微观企业层面蔓延至产业体系全局。
社会成本的隐性积累更需高度警惕。地方发展中妨碍公平竞争的区域性补贴政策助推重复建设,区域市场分割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劳动者权益保障亦面临挑战,部分行业超时工作现象损害人力资本可持续发展,而薪酬与岗位错配的无序人才竞争行为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当企业利润空间收窄、政府税源缩减、劳动者收入增长放缓形成叠加效应,将从根本上动摇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更值得警惕的是,“内卷”压力向社会领域传导,可能诱发质量安全风险、劳资关系紧张、税基侵蚀等社会成本隐性积累,动摇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基础。
成因探析:内卷式竞争的制度性根源与市场失衡
产业内卷式竞争的本质,是经济发展动能转换期的结构性矛盾在市场竞争中的集中释放,其根源与市场调节机制、政府行为边界、创新生态体系三方面的失衡有关。
一是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在宏观经济转型期,供给端的扩张惯性遭遇需求端的阶段性收缩,形成“产能过剩-价格竞争-利润压缩”的恶性循环。一方面,我国完备的工业体系催生了强大的生产潜能,尤其在光伏、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呈现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国内消费升级受居民收入约束等因素影响而迟滞,外部市场受贸易保护主义挤压,导致供需缺口持续扩大。这种矛盾在产业生命周期进入成熟阶段后尤为凸显,当技术创新红利衰减、产品同质化加剧,企业被迫陷入存量市场的零和博弈。
二是政府与市场的协同失灵。地方政府在增长压力下易陷入“竞争性干预”误区:一是通过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区域性非普惠政策刺激短期投资,引发重复建设,增加了大量的产能;二是设置隐性市场壁垒保护本地企业,阻碍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这种行政干预扭曲了价格信号,弱化了市场出清机制,使低效产能难以淘汰。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当前考核体系过度侧重规模指标,未能将产业健康程度和创新效能等因素适时纳入政绩评价,加剧了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这反映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如何优化地方政府激励机制、构建新型央地关系仍是关键课题。
三是创新生态的链式阻滞。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在利润空间被价格战持续挤压后,研发投入呈现“低水平均衡”特征。一些行业研发强度已跌破可持续阈值,企业陷入“不敢创新-无力转型-继续内卷”的恶性循环。创新资源的碎片化配置进一步恶化了生态:大量资本扎堆于应用层“微创新”,而基础材料、核心算法等关键领域长期投入不足,导致产业被锁定于价值链中低端。
全球镜鉴:他国破“卷”治理的经验启示
他山之石可攻玉,我国产业治理可从多个角度汲取国际经验。纵观工业文明史,德国、日本等传统制造强国均经历过从无序竞争到规范治理的转型。其经验揭示:根治内卷需构建制度刚性约束、技术价值锚定、产业生态重构三位一体的治理范式。
制度何以破“卷”?刚性规则重塑竞争秩序。德国的《纯酿法》提供了制度设计的经典范式——通过立法限定啤酒原料仅为水、麦芽、啤酒花、酵母(后增酵母),以刚性标准倒逼企业从价格战转向工艺创新,最终培育出全球高端啤酒集群。更具启示意义的是其三方协商机制:政府、工会、行业协会组成决策共同体,制定技术红线与产能规划(如手工业协会设定最低工时定价),从源头规避恶性竞争。这种制度设计的核心在于通过法治化框架确立清晰的技术标准和竞争边界。
技术如何突围?创新深度决定竞争高度。日本在应对1970年代产业危机时,选择以技术深度替代规模广度。典型如基恩士(KEYENCE)放弃通用设备市场,专注高精度传感器细分领域,将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15%以上,实现80%的毛利率。基恩士凭借此路径成长为全球传感器领域隐形冠军。同样,索尼通过剥离金融、电视等非核心业务,向“硬件+内容”双轨模式转型,使内容服务利润贡献率超40%。这些案例印证了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理论的真谛,即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构筑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才能跳出低水平竞争的“红海”。
生态怎样重构?从零和博弈到协同共生。美国1980年代钢铁业重组展示了市场出清与生态再造的辩证关系,政府简化反垄断审批,依托破产法庭淘汰32%的落后产能,推动资源向纽柯钢铁等高效率企业集聚,最终促成产能利用率从60%回升至85%。德国鲁尔区转型则更强调社会成本共担:关停300座煤矿的同时,将17个矿坑改造为生态公园,创造3万环保岗位,实现“锈带”到“绿带”的蜕变。这种治理逻辑凸显了产业政策在破除旧动能与培育新动能间寻求帕累托最优的平衡艺术。这表明,果断的市场出清与高效的资源重组,是破解结构性过剩的关键。
破“卷”之道:制度、技术与生态的协同治理
治理产业“内卷式”竞争,需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以全球产业治理经验为镜鉴,构建制度刚性约束、技术价值锚定与生态韧性提升的协同体系。这一方案既需根植于中国改革实践,亦需回应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为人类产业文明演进提供中国方案。
制度供给是破除内卷的治本之策。法治是规范市场竞争、破除内卷的基石。当前需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核心抓手,重塑竞争规则。深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地方保护性政策,严禁以税收减免、土地优惠制造区域性非普惠政策。借鉴德国《纯酿法》的刚性标准理念,在光伏、新能源等领域设立技术准入门槛与产能预警引导机制,创新央地协同治理机制,将产业健康程度作为地方政绩考核的一个方面,扭转“唯GDP”路径依赖。建立跨区域产业协调平台,推动长三角、粤港澳等集群差异化布局氢能储罐、高精传感器等细分领域,避免同质化内耗。同时完善市场出清与容错体系,健全企业破产重整法律保障,对退出落后产能给予税收补偿;设立国家创新风险缓释基金,为光刻机、工业软件等“卡脖子”技术攻关提供试错空间,化解企业“不敢创新”的顾虑。
技术破壁是跳出同质化竞争的关键路径。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基础材料、核心算法等领域实施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大科学装置与链主企业协同攻关。支持单项冠军企业深耕细分市场,以技术不可替代性构筑护城河。借鉴日本基恩士,通过持续高研发投入专注高精度传感器,实现了技术领先与高附加值回报,提供了差异化突围的范例。加速创新成果市场化转化,建立专利共享池制度,强制龙头企业开放非核心专利,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推动储能系统、柔性显示等技术向东盟辐射,以技术输出替代低价竞争。依托上海等国际化都市的开放优势,积极参与主导国际标准话语权,将新能源车充电协议、光伏组件寿命标准纳入RCEP技术框架,以“技术锚定价值”替代价格战。
破解内卷需重塑“链主引领-中小协同-全球布局”的产业生态。实施企业梯度培育战略,链主企业聚焦尖端技术突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专精特新企业卡位产业链关键环节;中小企业激活银发经济、县域消费等新场景,获取定向创新补贴。优化全球产能配置,共建“一带一路”绿色产能合作区,将国内过剩产能转化为属地化供应链。深化劳资利益共同体建设,推广技能薪酬绑定模式,探索建立更合理的工时薪酬平衡机制,保障劳动者权益与人力资本可持续发展。
(干春晖,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
来源:文汇报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姚懿晨
扫码关注
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以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大力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阵地,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