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规划资源 > 文章详情

【量子城市】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海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创新建设平行论坛之“型域”顺利举办

转自:上海规划资源 2025-07-28 19:56:36

7月26日-27日,作为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分论坛之一的上海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创新建设专题论坛”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同济大学共同主办,设置1个主论坛+4个平行论坛”聚焦人工智能赋能超大城市空间治理,邀请国内外专家着力研讨空间智能赋能城市治理的前沿技术、趋势与未来。主论坛以“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城市治理”为主题,4个平行论坛分别以“模料”、“型域”、“太格”、“数资”为主题。

7月27日上午,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的“量子城市之二:型域论坛”在上海设计中心顺利举行。聚焦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堵点与难点,研讨人工智能赋能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二级巡视员胡晓忠出席并致辞。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机关处室、各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及派出机构、上数营成员单位、行业协会单位和社会公众参加论坛。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帆提出,一是把量子城市建设作为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的具体举措。市规划院正按照市局统一部署,积极投入量子城市建设实践。二是型域论坛是空间智能规则、技术和应用的重要交流和碰撞。旨在聚焦国土空间规划的堵点与难点,深入研讨存量背景下以数字化赋能构建“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建设,高质量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

知名学者共商大计  型域视角下的量子城市共构

5位业内顶级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和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交叉领域的未来趋势及关键技术进行深度研讨。

如何以空间智能赋能高质量规划?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玲慧针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复杂性、精准性、及时性等问题,以知识库、大模型部署、空间基因解析等为基础,针对不同规划环节提出国土空间规划领域可行的人工智能技术实践路径。一是基础调研环节,充分利用大模型的信息提取和语言处理能力,增强对各类规划知识的深度挖掘与增强检索,形成规划基础资料的初步汇集与整理。二是规划分析环节,面向多模态数据,依托大模型的综合统计和分析等能力,构建多样化的空间智算能力,实现对城市空间的深度理解和评估。三是方案设计环节,根据多情景的规划条件,充分调动专业模型,通过多样化的参数设置,实现全面的多方案推演模拟。四是成果生成环节,基于各层次规划文本框架内容,快速生成符合行业规范、用词专业的文本、PPT等多模态成果。五是质量审查环节,结合行业规范标准、内部管理要求等,实现规划成果质量审查。

量子城市背景下的规划大模型该如何打造?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聘教授张文佳分析了城市规划领域当前面临空间认知决策能力提升的瓶颈,提出了从“规划中的AI(AI in Planning)”到“规划的AI化(AI of Planning)”的发展路径。一是当前研究范式在提升空间认知决策能力上面临挑战,精准普适的科研范式、普遍共识的知识体系、决策过程追踪与实验、一致规范的评估体系尚未形成。二是要建立从知识增强、推理增强、智能体、超人创新、多主体协作等五级智能体能力目标,研究基于强化学习的推理增强、面向未知/未来的非模仿性等关键技术。三是讲解了“房米料”建筑空间智能体的研发技术,展示了空间推理增强技术在规划编制、审查、评估及空间营造全链条的应用。

创域垂类大模型如何智能营造城市空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自然资源部智慧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治理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杨滔面对“城市空间如何被AI所理解与推演并最终生成出新的空间方案”问题,提出了创域垂类大模型研发的关键点。一是量子城市“三界”的概念和关系,“实境”是城市三维物理空间,“数境”是城市三维空间复刻,“悟境”是虚拟空间的创新创意生成。到了物联感知时代,有望实现“具空智能”,使空间具备感知、适应、预测和影响占用者行为和活动的能力。二是城市空间三维生成面临三重挑战,保障创域空间大模型训练的效率、建立训练生成之间的快速反馈和推理决策机制、建立多专家系统协同的创造性空间生成模式有待突破。三是时空智能体最核心是空间推理能力,空间的生成不仅是过去强调形态、几何美学,更多是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的支撑循环。

如何构建“悟空”大模型并实现指标智算?

阿里云智能集团自然资源行业资深产品经理陈怡星提出精准评估空间状态、理解城市空间基因、分析空间问题与发展规律,是科学合理的开展规划策略研究与方案编制的基础。她分享了以通用大语言模型、通用多模态大模型为基础,通过微调训练、知识增强、智能体研发等技术手段构建悟空大模型的能力:一是空间智算能力,对任一空间单体上的质量通过自然语言驱动计算,实现指标计算到指数计算。二是空间理解能力,基于不同空间类型,通过数据和图像分析提取城市基因库,解析城市各类地区的形态特征与数据标准。三是空间评估能力,通过一系列指标分析计算、规则比对等,发挥问题预警作用。四是空间诊断能力,基于发现的问题情况提出空间对策建议。

如何构建量子城市存量空间的业务营造规则?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陆远认为,随着超大城市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传统营城方法与管理体系也亟需升级。以“空间闲鱼”盘活“空间闲域”为切入点,探索构建政府、企业与公众多元主体共治共创平台,依托量子城市“智能营城”,实现三重突破:一是时空赋能,挖掘存量空间的多维价值潜力。以“房间”、“场地”、“时间”为最小单位精准挖掘沉睡存量空间的价值潜力。二是精准匹配,智能链接资源供需两端。基于智能需求画像和深度学习算法,构建空间资源供需智能匹配方法,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三是赋能共治,智能突破技术、管理与政策壁垒,以AI赋能和流程创新,探索市场与公众深度参与空间营造与空间治理的范式转型。

业界精英思想碰撞  多元视角下的未来之路思辨

在圆桌论坛中,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朱丽芳抛出了人工智能时代规划工作者的最大困惑“三问”。

规划资源行业的人工智能应用有哪些重点关注方向?

王玲慧认为,要把人工智能的最大优势发挥好,可在三个方向上发力:一是通过构筑数字化孪生体系破解空间复杂性,二是借助大模型确保空间治理精准性,三是建构交互式平台实现治理响应及时性。杨滔指出,国土空间规划涉及较多不确定性,人工智能专家模型能够为规划师更好预判未来。空间生成对未来具有极大帮助,对于规划师来说,人工智能是实现规划辅助的最佳智能体。

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中需要构建哪些人工智能关键技术?

陈怡星从系统提升大模型赋能空间规划出发,提出三个技术要点:一是高质量的语料库是当前非常重要的工作;二是面向国土空间领域,需进一步深化大模型构建;三是需关注与技术人员共创场景应用。张文佳认为,不同阶段需要不同关键技术与数据,比如知识增强阶段的检索增强技术、推理阶段的逻辑推理数据。陆远认为,大模型的感知城市、认知城市、共创共治等三个能力非常重要,是理解城市空间和提炼营造法则,从而实现大模型城市空间智算和推演的关键。

促进量子城市建设成果的产品化、市场化、规模化需要考虑哪些重点问题?

赵颖认为,量子城市的产品应重视建筑师的需求,人工智能产品化对传统业务来讲,能推动工作方式方法转变,激励建筑师能更多的参与跨界设计与发展。刘九评提出,对于人工智能成果商业模式,一是要满足政府、企业和市民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多元共创的需求,二是要更好打造生态平台,开放数据、人工智能、平台等能力。孙乃飞作为已经注册量子城市A星的首批用户,谈了他的直观感受:依托量子城市建设成果,要更好抓住人民对数字城市的真正需求,以多元化平台等形式,更好服务政府机构、专业人士、公众等不同群体。

(供稿:市规划院、数字城市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