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乡土绘画(农民画)作品展览”展厅
“首届中国乡土绘画(农民画)作品展览”正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热展。
展览得到全国各农民画乡及作者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共收到报名作品五千余件,经过初评和复评的严格评审,共展出作品544件,其中38件为特邀画乡的巨幅作品。展览以“耕耘”“收获”“欢庆”“新貌”四个版块,串联起一幅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生活画卷。广大农民画作者和基层美术创作群体用心灵感悟生活,以独特的观察视角、生动质朴的艺术语言记录新时代乡村生产生活的新场景。
进入展厅,观众第一眼就被这张作品吸引!
长宽各3米有余的巨幅尺寸、
满眼“燃烧”的红色、万船齐发的壮观景象......
这就是展厅中的“打卡王”——
浙江舟山渔民画《红色渔歌》
本期我们与特邀作品《红色渔歌》的主创、
舟山渔民画协会会长朱国安老师连线,
听他唠唠这满纸的热烈与对海洋的眷恋
浙江《红色渔歌》350×340cm
朱松祥、朱国安、包凤佴、俞舟波、郑红飞
问
这件作品深受观众欢迎,请您介绍一下这幅作品的主要内容吧!
答
《红色渔歌》画的是我们舟山的标志性场景:舟山休渔期结束(当地称“伏休”),“开捕节”渔船统一出海的仪式盛况。每年9至10月,随着“开捕节”启幕,锣鼓喧天,红旗招展,万船齐发奔向大海开启新一轮捕捞作业,这也象征着舟山渔民“耕海牧田”的新征程。
在画中,观众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渔民兄弟在渔船上的生活细节——出海时要拉船帆、把新打上来的鱼货挂起来;出发前得把渔网理顺,还得备足长时间出海的家当:食品、鱼竿、鱼护、蔬菜、淡水,甚至有渔民们常喝的酒,这些都是我们舟山渔民的生活场景。
问
作品尺幅非常大,能表现的东西可以很多,但您最终还是把画面集中在了海面上,这是为什么呢?
答
作为特邀作品,征稿时中国美协对我们的要求是不超过3.5米,我们原计划画长方形,但为了强化视觉冲击力,最终改为顶格正方形构图,这也是据我所知舟山渔民画史上迄今最大尺幅作品了。
大画幅作品的构图需要颇多思考,所以在设计构图时我们画了无数次小稿,甚至想过加陆地场景,像舞龙舞狮、踩高跷、人群呐喊等,但后来还是觉得应该做减法,把画面主要场景集中在海面上,让画面的冲击力更强。
问
这幅作品用色相当大胆,以红色为主,黑白相间点缀,请问您和主创团队有怎样的思考?
答
画面配色上我们主要用了红、白、黑三种颜色。
红色主要是烘托“开捕节”的热烈氛围,传递渔民对丰收的炽热期盼,海天均用红色平涂,呈现“海天一色”的渔区实感,也契合我们“做减法”的创作理念。
黑白相间的灵感来自木刻版画与民间剪纸,采用剪影式勾勒,而且黑色也有一种“勇敢拼搏”的意味在里面,纯粹粗犷的线条也是我们舟山渔民画最大的特色。
问
作品有一个特别可爱的细节——画中的船好像长了“小眼睛”,让观众朋友们十分喜欢,请问这种设计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吗?
答
非常谢谢大家的喜欢,其实这是早期木制渔船的样子!我们舟山老辈儿把渔船当自家鱼看,所以老式的木制渔船真的有这种左右带“鱼眼”的设计,不过现在都是钢制船,木制船不常见了。
其实木制渔船的“眼睛”没有画中这么大的,但像画中这样用夸张手法呈现,就比较呆萌可爱,让画面更有亲和力。
《红色渔歌》创作花絮,左二为主创朱国安老师
问
您和主创团队,为什么会选择“开捕节”入画呢?想向观众们传达怎样的感情?
答
我们舟山开捕节,是除了春节外最热闹的节庆。我们去采风、写生时,那场面是真的震撼:成千上万艘渔船“轰”地涌出来,全往一个方向冲,那股子劲儿太猛了!我们的开捕节不光是渔民出海,更是与海洋相依相偎的链接,大海给我们生计,我们得敬它、爱它。
再一个,我们想表现出舟山渔民的团结拼搏。大家看画里那些船的劲头,全是往前冲的样儿;天上飘的红旗,也是实际上海上旗子,都往一个方向飞舞。这是舟山渔民跟海打交道的日子里攒下的那股子拼劲——靠海吃海,与海共舞!
现在“开捕节”早不是当年普通仪式,已经成为我们当地的文旅大项目,政府相当重视,吸引了很多游客来参加。我们希望通过这件作品让全国观众了解浙江舟山有一个热闹的开捕节,也了解大渔民们的真实生活。
问
本次展览在社交媒体上非常受欢迎,作为创作者,您怎么看待本次的展览呢?
答
第一,展览在场地与规模上优势显著。中华艺术宫提供大体量展示空间,支撑近40幅大尺幅特邀作品及500余件全国多地画乡农民画的集中呈现。大尺幅不仅是物理尺寸的扩大,更带来几何级增长的视觉张力与艺术表现力,此类规模在国内农民画展览史上也是比较罕见的。
第二,展览的社会价值与行业意义突出。其一,通过文创衍生品降低接触门槛,推动农民画从美术馆走向大众生活;其二,汇聚各地画乡及不同画种创作者,题材与形式更趋多样化,壮大乡土绘画创作力量;其三,专家研讨会明确农民画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定位,强化了创作者“艺术家”的身份认同,这对我们创作者来说也是一种肯定和鼓励。
(*回答仅代表艺术家本人观点)
从渔网纹路里渗着的咸涩海风,到晒鱼竹匾上叠着的红色霞光;从船舷边翻卷的红绸像跳动的火苗,到海平线上那面永不褪色的招展红旗——这些浸着渔家生活的细节,是《红色渔歌》创作团队蘸着海浪潮声写就的家书,每一笔都蘸满对海的依恋。
他们画破晓的海平线,画弯腰的收网人,更画那盏照亮渔民生活的火红灯笼。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色彩,而是把“以海为田”的祖训、“向海而生”的韧性,都融进了舟山农民画的粗粝笔触中。
小红书上观众围绕“首届中国乡土绘画(农民画)作品展览”
中《红色渔歌》发布的精彩笔记
乡土绘画(农民画)自民间而来,它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精确复制,而是人民内心情感、理想和集体记忆的主观投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是一种人民大众一看即懂、心领神会的独特艺术。这份对土地与生活毫无保留的热爱,源于故土不可复制的独特气质,以及那份与时代同呼吸、共成长的蓬勃生机。
本次“首届中国乡土绘画(农民画)作品展览”凭借那份从心底流淌出来的真挚情感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阵“田园牧歌”,唤起了无数观众对故土的深情。
这是来自乡土的画卷,也是我们回望来路、展望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首届中国乡土绘画(农民画)作品展览”展厅
欢迎各位走进展厅
看见生活的鲜活热烈
首届中国乡土绘画(农民画)作品展览
· 展览地点 ·
0米层序厅、中厅、24展厅、B2层展厅
· 展览时间 ·
2025.6.27—8.24
编辑:王璐 | 主任编辑:吴雯雯
当前展览
49米层展厅
美术作品中的上海
49米层艺术教育长廊
“我心中的敦煌”绘画作品展
41米层艺术教育长廊
“至真·致心”
——致敬大师·《赤子冠中》少儿绘画
创作活动优秀作品展
0米层中厅、15、16展厅
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
上海艺术大展
0米层17展厅
天行意动·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态雕塑展
0米层20展厅
刀木纪程——上海与新兴木刻的
抗战叙事(1931-1949)
0米层序厅、中厅、24展厅、B2层展厅
首届中国乡土绘画(农民画)作品展览
0米层21、23展厅
吾心安处——夏阳的艺途与归栖
0米层E空间
《山海经之烛龙秘境》
沉浸式裸眼3D装置艺术展
/ 开放时间 /
周二至周日10:00-18:00(17:00停止进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 交通信息 /
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路205号
/ 地铁路线 /
地铁8号线-中华艺术宫站
停车可至洪山路停车场
(收费和开放信息以当日为准)
/ 咨询热线 /
400-921-9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