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崇明 > 文章详情

138个健身点,串起居民“幸福圈”

转自:上海崇明 2025-07-28 13:59:46

近年来,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运动需求,陈家镇不断完善区域内健身苑点、百姓步道、篮球场等基础建设。目前,全镇138个健身点位实现村居全覆盖,全年免费开放并配备专人日常管理维护,为群众提供安全舒适的健身环境,居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晨曦微露,陈家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外广场已迎来首批健身居民。圆形广场上,30多位居民正随着音乐舒展身姿,太极扇的沙沙声与鸟鸣交织成曲。陈氏太极第十三代传承人陈岳正带领大家舒展筋骨,一招“野马分鬃”行云流水。

“以前想练太极要跑老远,现在家门口就有这片绿荫地,边上的党群服务中心里还能喝茶歇脚,拉拉家常,真的蛮好。”陈岳告诉记者,“队伍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近百人,大家强身健体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一旁的市民健身驿站,居民黄先生正在椭圆机上挥汗如雨。“这里中午也开放,我每周来三次,比去健身房划算多了。”他擦着汗指向墙上的课程表,这周有瑜伽、尊巴等课程开放预约。120平方米的空间里,跑步机、健身车、划船器等20余件器械有序排列,墙上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空气质量与温湿度。

在相距约一公里的安振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长者健康之家”,扑面而来的是艾草香与欢笑声。刚退休没多久的王阿姨正在专业教练指导下进行弹力带训练,“以前总觉得人老了就该静养,现在才知道‘治未病’的道理。”她展示着手机里的运动打卡记录,自去年加入以来,自己的骨密度指标明显改善。

这个专为老年居民打造的空间,除了配备适老化健身器材,更创新推出“运动+社交”模式。每周的八段锦教学、每月的健康讲座、定期的户外徒步活动,让这里成为银发族的“第二个家”。“我们特别设计了防跌倒训练课程,”驻点康复师边为老人调整姿势边说,“上个月刚帮三位老人通过运动改善了关节疼痛。”

傍晚的文化活动中心广场则是另一番热闹景象。随着欢快的音乐旋律响起,居民们三五成群舞动起来。“以前在路边跳总担心车辆,现在的场地宽敞又安全。”广场外围绿荫环绕的环形步道上,跑步者与骑行者交错而过,“下班来跑半小时步,体重减了好几斤。”居民施先生笑着擦去额头上的汗珠,“要是驿站延长开放时间就更好了。”他指着墙上《设施使用指南》建议道。

“我们始终秉持‘服务为民’的宗旨,着力构建功能完备的公共健身服务体系。通过持续完善场地设施配置、强化健身器材供给,并建立常态化巡检维护机制,切实保障居民基本健身需求。”陈家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主任陆锦坤告诉记者,后续将聚焦服务精细化,根据居民实际使用需求动态优化各健身点位开放时段,同步推进科学健身指导体系建设,通过引入专业指导团队、开发定制化健身课程等方式,为居民提供更系统、专业的运动健康支持,多措并举助力提升全镇居民健康素养与体质水平。

从晨曦中的太极方阵到夜晚的广场舞海洋,从健身驿站的科技感设备到长者之家的适老化关怀,陈家镇正以“硬件+软件”的双轮驱动,将健身场地打造成传递温度的民生地标。当138个健身点位串珠成链,不仅织就了“15分钟健身圈”,更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幸福图景。

记者、摄影:秦浩
部分图片由受访方提供
编辑:焦倩倩

责编:朱竞华、焦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