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小小的餐饮店
承载着一座城市的“烟火气”
但每到夏季
油烟、噪声等问题
又容易引发矛盾
如何既激发街头巷尾的
这股经济活力
又能回应民生关切
虹口在全市创新推出
“开店一件事”
“必吃榜”面馆,却时常被邻居们投诉?
解题思路:“选址地图”一键可查
伴随着炉灶上的火焰升腾,大厨一手颠着铁锅,一手握着锅铲不断翻炒。很快,一碗热气腾腾的现炒浇头面便端上餐桌......
八零后杨涛在虹口经营面馆生意,从两三张桌子起家,打拼了十多年,成为如今的口碑面馆,还登上了“必吃”榜单。开在百官街、昆山花园路上的那家小店,每到饭点总是排起长队。其中不仅有周边的居民、白领,还有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
然而,杨涛也有他的烦恼:“之前我们的小店,客人也比较多,旁边是居民楼,就影响到居民楼日常生活。”
小店的生意越来越好,杨涛考虑重新找个店面,但是真要离开奋斗多年的虹口,他也有些舍不得。这时候,北外滩街道的“开店一件事”团队伸出了援手。
从跟物业沟通,到准备各类开店手续,街道的工作人员全程协助。“街道用2个月的时间,帮我们协调到星荟这边来了。现在店扩大了很多,而且环境也好了。”杨涛说,新店选址在星荟中心,一方面是离原先的老店不远,另一方面也是看重北外滩的开发建设,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人气很旺。
“针对餐饮业,还专门制定了选址地图、告知清单和产业政策,让烟火气浓了、油烟味少了。”虹口区区长吕鸣说,北外滩街道在全市率先探索“开店一件事”改革,聚焦“便捷开成店”和“助力开好店”两个方面,系统梳理开店各环节办事流程和经营各方面监管要求,整合形成“开店指南”,让开店“省心又省力、规范不扰民”。
社区食堂火了,附近小店难了?
解题思路:社会共营社区食堂
社区食堂近年来深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但也有一些声音认为,社区食堂开得越多,对周边小餐饮的冲击也越大。能不能找到一个平衡多方的“更优解”,既满足老百姓的日常需求,又能留住街区的口碑小店和特色美食?
记者跟随区长吕鸣来到曲阳路街道的“虹商好客”首店,这里由原先的“三角地大连菜场”蜕变而来,采用的是虹口创新探索的“社会共营社区食堂”模式。
由区属国资虹商集团对社区配套进行升级改造,统一装修设施配置,统筹开店服务和运营保障,目前已吸引了15家各具特色的小商小贩入驻。
上海人早餐桌上离不开的大饼油条,年轻人喜爱的潮汕小火锅,打工人午餐首选的各类盖浇饭、冷面馄饨,还有专门提供代炒菜服务的档口......社区居民王阿姨说,自己就住在附近,大热天不想烧饭,就到这里来饱口福:“走过来2分钟,一天两顿都在这里吃的!我们盼这里开业很久了,前期街道还来征询我们意见,现在终于开业了,老灵的!”
“张记小脚粽”在曲阳已经开了二十多年,每年端午节街坊邻居都要来排队购买。“这里熟人多,大家都喜欢来!”得知“虹商好客”焕新升级,张师傅又马上申请入驻,他说,原先菜市场相对老旧,这次改造之后,环境干净整洁。更重要的是,装修都由管理方承担。自己只要把这份老手艺保持好,薄利多销,也让老百姓享实惠。
虹商好客负责人张耀说,通过帮助商户统一装修、统一办证、商户使用的油品调料从正规厂家统一集采等8个“统一”,整合“一件事”,实现商贩降本、居民得益、管理规范三重目标。
在虹口区区长吕鸣看来,以“开店一件事”赋能,不仅要让小商户们进得来,还要让他留得住,开得好,“运营过程中还要多听听群众和商户意见,持续改进,把好事办好,办得可持续。”
通过对“开店一件事”持续升级,全面落实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和限时办结等制度,重点推进服务团队“一站导航”和审批监管“一网联动”。对新开店铺,由街道牵头服务导办、精准指导,跨部门事项集成办理。对已开店铺,围绕22个合规服务事项协同联动,推行综合监管,提升服务管理质效。
从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到一个让百姓暖心暖胃的社区食堂综合体......“开店一件事”让越来越多的中小商户受益,也增强了区内众多大型商业体、园区的营商环境软实力。
虹口区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辛立平说,今年中心还增设了“开店一件事服务专区”:“我们会同8个街道受理点,实现开店业务‘一口受理’。并且提供27项开办类‘一件事’服务和39个‘一业一证’综合许可,持续推进重点事项服务集成化。”
区长吕鸣表示,将进一步树立“整体政府”理念,强化部门协同和服务集成,在提升线下服务能力的同时,完善线上办事平台建设,推动一件事从“能办”向“好办、易办”转变。聚焦与企业和群众密切相关的高频事项,探索更多“一件事”向“一类事”拓展,持续增强企业的获得感和群众的满意度。
来源:话匣子
视频:虹口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季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