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在建工地投诉不断?看杨浦这个街道如何巧解难题→

转自:上海杨浦 2025-07-28 08:12:50

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域,定海路街道正经历着升级转型——从老旧居民区拆迁到新楼盘、商业综合体的拔地而起,近15个在建项目同步推进。施工周期长、作业范围广,由此引发的噪声、扬尘等问题成为居民反映的焦点,12345投诉工单一度居高不下。

面对这一治理挑战,定海路街道以“源头筑基、党建聚能、供需适配”为脉络,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构建起全周期、多层次的在建工地投诉治理体系,让民生诉求在精细运作中落地闭环,在城市建设与民生保障之间找到平衡支点。

普法监管双驱动

源头实现“未诉先办”

定海路街道以提升12345市民服务热线满意度作为出发点,打造文明施工“教育+监管”双重屏障。

一方面,深化“工地普法直通车”机制,由街道综合执法队牵头,联合街道司法所、平安办等职能部门,每月开展“法治课堂进工地”活动,围绕《上海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规定》《大气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规,通过“法条解读+案例警示+互动问答”形式,重点讲解施工噪声限值标准、禁止施工时段等核心条款,让施工方、监理单位明晰违规成本。同时,为工地定制“文明施工口袋手册”,细化降噪措施、作业时间规范等实操要点,推动法治意识入脑入心。

另一方面,升级“网格+工地”监管模式,划分3个“工地专属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网格员+安监员+执法员”,实施“日巡查、周研判、月通报”机制。针对早间、夜间等易产生问题的时段加强巡查,对违规作业问题第一时间通过“网格安全”推送整改,累计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23份,约谈施工单位5家,从源头实现“未诉先办”占比率显著提升。

党建联动聚合力

技术破解噪声扰民

面对施工噪声、扬尘等高频投诉,街道以党建为纽带,搭建“街道党工委+社区网格+工地”协同平台构建“诉求收集—协商处置—跟踪反馈”全链条机制。依托街道城运中心,设立“工地投诉专属通道”,居民投诉2小时内,社区网格员联动街道职能部门现场核实,4小时内启动“三方协商”

此前,辖区内154街坊旧改项目施工期间,因深基坑开挖阶段需全天持续进行土方清运、机械作业,产生的轰鸣声让紧邻工地的居民区苦不堪言,居民接连通过12345热线投诉。街道接到工单后,迅速组织综合执法队、施工方和居民代表召开“党建协调会”,居民代表现场反映噪声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施工方则结合技术团队方案进行回应。

最终各方达成共识:施工方将强噪声工序严格限定在6:00-22:00,并创新采用新技术破解噪声难题——在项目东北侧(紧邻居民区一侧)安装巨型基坑气模。该气模采用高强度密封材料制成,覆盖整个基坑作业区,通过内部隔音层与外部充气缓冲结构,有效降低机械运转、物料撞击产生的噪声。居民区党总支牵头组建“居民监督小组”,由居民志愿者定期核查作业时间与噪声控制效果,一周内投诉量从日均3件降至0,实现“党建引领+技术赋能”的共治闭环。

该模式累计化解施工扰民投诉52件,整改完成率95%,让“党建红”成为破解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疏堵结合解民忧

根治摊点“烦心事”

工地门口的盒饭摊,是居民嫌乱、工人刚需的“两难问题”。面对12345平台收到的15件工地盒饭摊投诉,定海路街道拒绝“一刀切”,用“严管+服务”努力寻找平衡点,积极探索“疏堵结合”治理路径

从“堵”的维度,联合综合执法队、市场监管等开展“清风行动”,累计取缔无证摊贩5处设置“早晚高峰巡查岗”,安排特保人员固守管控,通过人工巡查、定点值守,实现违规摊贩“发现即处置”。

以“疏”的层面,深入调研工地工人用餐实际情况,搭建“街企供需对接会”,组织街道职能部门、施工单位与辖区餐饮企业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有10个工地建成了内部食堂,解决了工人的用餐难题,从源头消除了占道经营、食品安全隐患,实现“治理精度”与“民生温度”双提升。

从“被动接诉”到“主动治理”,定海路街道以在建工地“12345投诉”为治理切口,通过“源头防控筑根基、党建协同破难题、供需适配解民忧”三重路径,构建起全周期、全维度的投诉治理体系。这一实践不仅有效破解施工扰民、秩序乱象等民生痛点问题,更探索出“党建引领、技术赋能、多元参与”的治理范式,为老旧城区在建项目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文字 | 成佳佳

编辑 | 奚宇轩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