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把人民城市理念落实到城市发展全过程、城市治理各方面,紧紧抓住居民实际需求,持续优化治理方式,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实践案例,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有益经验。在“人民城市共治善治共享主题行走”中,我们看到了多个街区社区的鲜活样本,真切感知到了人民城市理念所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对深入探索超大城市社区治理新路子有启发意义。
一是以党建为引领,构建城市治理共同体。
在嘉兴路街道,党建引领统揽全局制定基层治理三年发展计划,系统规划、持续探索高品质社区治理新路径。各级党组织上下联动,引领居民区党建、“两新”党建和区域化党建协同融合,进一步形成合力、激发活力。
在大场镇,区域化党建有效打通镇域与大学的沟通渠道,通过“街区共治委员会”推动全域居民参与街区议事,有效整合辖区内治理资源,建设大学与街区之间“出圈破壁”的交融关系,给居民带来充满烟火气息与青春活力的街区生活体验。
在湖南路街道、东明路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既为外卖小哥、快递骑手等流动性工作群体提供休憩空间,还搭建平台让他们“被看见”“被听见”,夯实城市治理最大“同心圆”。
在上海市社联发起的“人民城市·共治善治共享行走活动”中,东明路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参观团队进行讲解
二是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宜业宜居社区生活。
社区是生活共同体,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生诉求为第一要务,以紧贴生活场景、增进民生福祉、建设高品质生活为基本出发点。随着城市化进程深入,居民对于城市宜业宜居的要求不断提升。它既可能是独居老人对晚年生活的期待,也可能是儿童对于愉快童年的向往,还可能是居民对于低碳环保高品质生态环境的要求。
在嘉兴路街道,通过智能垃圾厢房的风格化设计、旧书环保市集、社区共享充电桩等社区微更新项目,深入城市社区生活肌理,打造别具一格的城市生活新时尚。
在东明路街道,三林苑依托参与式治理,先后完成对482间2万余平方米架空层的全面清退,在小区里打造十几处融合博物馆、亲子、健身、阅读等多功能的公共空间,成为全市乃至全国参与式社区营造的范本。
从当年的“工人新村”到集睦邻厨房、长租公寓、生鲜集市、休闲健身、户外职工驿站、小剧场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大型生活中心,长白街道的228街坊既承接历史遗产,又在城市微更新中演绎新精彩。
三是以社区为基础,培育城市治理有生力量。
基层社区事务繁杂,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激发社会各群体活力。
在城市社区中,新生治理力量是多元的。他们是嘉兴路街道几十位爱家、爱上海的志愿者,是三林苑居民区的“社区规划师”,是活跃在228街坊中的“飞扬”合唱团老年团队,是居住在武康大楼中的热心居民。
当前,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城市社区治理体系需进一步精细化、科学化,让越来越多的能人扎根社区、贡献社区。他们是基层治理“同心圆”的关键圈层,是上海本地人与新上海人、年轻人与老年人、单位员工或流动人口等不同群体之间的重要沟通桥梁。
但也要看到,积极的行动者并不是现成就有的,而应当在各类社区活动中逐渐培育成长起来。要开展更多的活动联动、信息共享和网络扩展活动,通过有效地引领、锻炼、转化来培育多元治理力量。
在上海市社联发起的“人民城市·共治善治共享行走活动”中,本文作者为参加活动的市民群众讲解“参与式社区治理”优秀做法
四是以生活为方法,体现城市治理特色风格。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居民的生活之所、安心之处。在社区层面,群众的需求答题生发于细密琐碎绵长的日常生活之中。城市不仅是经济合作的有机体,也是现代道德感情的孕生地。社区作为市民生活的基本单位,既经由面对面的直接互动形成生活共同体,也是居民依靠本能、感觉与感情生活之所。社区生活共同体的营造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要扎扎实实地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样态。在人民追求与创造美好生活的具体实践中,呈现上海融汇古今中西的城市文化风格,展现普通人融汇历史与现实、融汇多元文化的努力和智慧。
作者:
纪莺莺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
来源:解放·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