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规划资源 > 文章详情

【沪派江南】“沪派江南 六域风华”第三期主题论坛暨“悦 · 读城市”公开课《灵动水脉串起的沪上记忆》精彩回顾

转自:上海规划资源 2025-07-22 19:27:53

7月19日,“沪派江南 六域风华”第三期主题论坛暨“悦 · 读城市”公开课《灵动水脉串起的沪上记忆》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五楼大都市规划发布厅举行。与会专家齐聚一堂,带大家一起深入挖掘沪派江南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全面了解这一独特的本土文化形态,进一步推动沪派江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遗产保护与文化复兴研究院副院长,沪派江南嘉定区伏虎单元三师团队牵头人张恺以《美丽国土,韧性水乡——上海淞北乡村图景》为题,以嘉定区马陆镇大裕村、徐行镇伏虎村、外冈镇周泾村的诗意画卷为引,带领观众探索了上海市域水乡的基因密码,解读了上海“低乡”与“高乡”的历史成因与地貌差异。她以嘉定区的沪派江南单元为例,剖析了水网空间基因如何塑造城乡肌理,构筑上海市域国土的美丽图景,并为超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赋能。通过生态保育和风貌传承,沪派江南行动将联动乡村振兴,活化传统村落空间,结合现代农业和非遗传承,实现“产业兴旺”与“城乡共荣”。

分享嘉宾张恺:

《美丽国土,韧性水乡——上海淞北乡村图景》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学博士俞泳以《葛隆盐铁塘的历史基因》为题,从建筑与景观视角解读了葛隆单元的水乡演变。葛隆独特的“曲水泾浜、纤网肌理”景观源于双重地理基因:一是上海古海“冈身”地貌的自然基底,二是西汉开凿的盐铁塘人工水系。这条南北大动脉既是太湖泄洪通道,更造就了葛隆作为“北方入沪门户”的战略地位。面对滨河空间衰退,以“古岸新生”激活遗产,如葛隆村银杏市集、马门村艺术家驻地等实践,将古桥、古宅与现代生活结合,使河道空间重焕活力。

分享嘉宾俞泳:《葛隆盐铁塘的历史基因》

陶艺家、上海马门陶艺村发起人、荣誉村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会员,国家高级陶瓷工艺师高艺峰以《艺术文化赋能乡村》为题,分享了上海马门陶艺村的创新实践。作为“荣誉村长”,他回忆了与马门村的结缘过程,生动展示了艺术家与村民共同创造的陶艺生态:从乐烧活动、共享创作中心到村民常态化陶艺学习;从乡村陶艺展、文创产品开发,再到独具特色的乡村咖啡馆。马门村的实践证明,通过艺术植入可以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形成创造性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这种“艺术点亮乡村”的模式,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更重塑了村民的文化自信与生活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分享嘉宾高艺峰:《艺术文化赋能乡村》

(来源: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