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控江路街道绿意葱茏,高大的香樟交织成绿色穹顶,数十载树龄的水杉倔强地从水泥缝隙中探出头。然而,这些见证了社区变迁的“绿色居民”,如今却悄然成了部分居民的烦恼源泉……据统计,2024年,控江路街道12345热线中高达109件涉及绿化修剪的投诉工单,这道棘手的“绿荫难题”成了检验基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
枝叶间的“民心温差”:
阳光与绿意的两难
“这树荫挡得严严实实,大白天客厅都得开灯。”二楼张奶奶攥着电费单,在双花居民区的协调会上声音急切。五楼王阿姨则指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树冠反驳:“树砍光了,夏天我们上哪找阴凉去?小区不就剩光秃秃了?”
凤城二村小区里,一场关于水杉的“生命守护战”正在上演,四棵30余年树龄的水杉是不少居民的“老邻居”了。但每年台风季,狂风中树枝不停敲击墙面,发出的“咚咚”的声响却给高层居民带来了烦恼。面对是移栽还是修剪的两难选择,大家总是迟迟不能达成一致。
双阳居民区则面临着树木的“成长烦恼”,控江1039弄小区的水杉树远远高于旁边的居民楼,枝叶掉落后会堵塞居民的屋顶天沟,尤其是下雨后屋顶容易积水、渗漏。双阳二村63、64号小区的四棵香樟树生长于控江中学的围墙和居民楼之间,不仅树根长进居民楼,树枝还伸到居民的阳台,而且因只修过居民楼一侧,树木渐渐向控江中学围墙倾斜。“不是不组织修剪,只是我们的物业公司现在已经‘谈剪色变’了。”双阳居民区书记陶凌云告诉记者,此前物业公司曾使用的土方法“铁架子升降机”存在安全风险,且由于修剪操作不规范,个别水杉树还被修剪过度而枯败,种种安全风险和操作困难让树木修剪治理止步不前……
党建联建破壁垒:
从“修剪一次”到“管养一生”的长效之治
转机始于一场打破层级壁垒的党建联建,5月22日,上海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处党支部、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党总支、杨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机关党总支与控江路街道机关党总支四方齐聚一堂,将树木遮挡治理列为实事项目,明确控江路街道作为全市树木遮挡治理示范点、治理模式输出地、绿化基层工作联络点和经验总结台,将成为全市首个“全域治理示范点”。
“我们不仅要解决自家小区的树影问题,更要为全市提供可复制的答案。” 街道负责人的话语里,藏着破题的决心。在此次的党建引领物业治理中树木遮挡治理难题的工作推进中,控江路街道依托联建机制,以专业力量破困局,邀请市、区绿容部门的30余位绿化种植专家,带着测高仪、卷尺等专业工具,深入辖区39个老旧小区,历时数周,为4000多棵树木建立了详尽的“电子档案”:水杉的最佳修剪窗口期在落叶后,香樟需保留3米以上主干以防倒伏,银杏修剪务必避开挂果期……这些精细数据最终汇集成《控江路街道老旧小区树木地图》,真正实现了“一树一案”。此外,配套编制完成的《树木修剪指南》,也让复杂的技术标准变得清晰可操作,为后期操作维护提供了重要参考。
阳光照进治理末梢:
绿量迈向绿质的生动注脚
在此次推进树木遮挡治理过程中,双花居民区迎来了一场“阳光与绿意”的和解,高层的居民在居委组织下,实地来到了低层住户的家中,实地感受树木遮挡的烦恼。这幕场景深深触动了王阿姨,她想起当初加装电梯时,正是楼下邻居们的理解与包容,才让工程顺利落地。“当初他们为我们让空间,现在该轮到我们体谅他们的难处了。”令人意外的是,六楼的陈先生也发现了新风景:修剪适度后的树冠,枝叶间疏密有致,视野竟比之前更显开阔,“原来透点光,看出去反而更敞亮、更舒服了。”
市区绿化种植专家们还来到了凤城二村现场勘察,并给出了审慎方案:“树根与房屋地基已深度缠绕,长成一体,强行移栽会严重动摇建筑根基,风险极高。”唯一可行的方案是“回缩式修剪”——将过高的枝干整体降低,但最大程度保留树的主体生命和基本形态。凤二居民区书记郁海鹂轻抚着修剪后树干上整齐的切口,感慨道:“老树治理不是简单的‘剪或移’选择题,而是要精打细算安全账、生态账、民生账这三本大账。”
双阳居民区则迎来了专家团的现场指导、量身定制,明确今后要“两侧同修”,避免因单侧修剪导致树木歪斜。此外,后续修剪工作还得到了党建联建单位控江中学的大力支持,当控江中学围墙上最后一车修剪下的树枝被清运走,金色的阳光穿透重新梳理过的香樟树冠,在小区斑驳的墙面上投下跳跃跃动的光点。
这场始于12345工单的“修树记”,从被动响应投诉到主动统筹资源,从“九龙治水”到“多格合一”,控江路街道以党建联建为钥,打开老旧小区治理的“锈锁”。它生动诠释了如何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精准破解民生痛点;它证明了通过科学规划、民主协商与资源整合,每一棵承载着记忆与生机的老树,都能找到与居民和谐共生的最佳尺度。
从单纯追求绿化覆盖率的“绿量”,转向更加注重生态效益与民生获得感平衡的“绿质”;从解决“有没有”的基础问题,跃升到追求“好不好”的品质提升。当专业力量穿透行政壁垒,当民主协商消融利益坚冰,这或许正是“人民城市”理念最朴实也最温暖的注脚——在疏影婆娑、阳光斑驳的社区图景里,郑重地写下对每一位居民微小幸福的深切关照与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