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
在这个炎热的时节
我们该如何顺应自然
调养身体呢?
本期《健康总动员》节目
与您聊聊大暑时节的养生智慧
本期嘉宾
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中医科主任 主任医师 陈珺明
(点击收听节目完整音频)
关于大暑节气
大暑一般在每年的7月22日到24日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湿气最重的时段。中医认为,大暑时节“暑邪”和“湿邪”最盛,容易引发人体不适,比如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烦躁失眠等。
众所周知,中医讲究“天人合一”“顺时养生”,顺应自然节律,调养人体阴阳平衡。“夏季属火,主心,心主神明”。此时人们容易烦躁、出汗多、睡眠差,稍不注意就会耗气伤津,影响体力和免疫力。根据《黄帝内经》中提出的“春夏养阳”理论,建议大家合理调整生活方式,注意养心安神、清淡饮食、适度运动、作息规律、避暑护阳。大暑高温下,人体通过大量排汗散热,易导致津液耗伤,出现口干、尿少、乏力等。
大暑养生的四大原则
饮食:清热祛湿,健脾开胃
要坚持以清补为主,也就是清热解暑的同时,要加一些益气生津的办法,避免油腻滋腻的食物,比如喝一些绿豆汤、扁豆粥、荷叶粥、薄荷粥之类的解暑粥。
要顺应时令,多吃一些当季的瓜果蔬菜,也可以选择一些凉拌菜、煮菜或者是烩菜,夏季的瓜果是非常多的,但是我们也要做到食之有度,因为过量食用也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胃肠功能的紊乱,特别是对老年人和儿童更应当注意。
要因人而异,因为湿热的体质或者是虚寒体质的养生方法是不一样的,这里给大家推荐几个药食同源的夏季养生的药膳,既能解暑降温,又能够调理体质。
绿豆百合莲子粥
它的食材包括绿豆50克,干百合20克,莲子15克,加少量的冰糖,主要的做法是把食材浸泡一个小时左右,煮至绿豆开花,适当冷藏以后食用更好。它具有清热解暑、宁心安神的作用,当然对一些脾胃虚寒的人群不宜过量食用,对一些糖尿病的患者就不宜再加冰糖了。
冬瓜薏米老鸭汤
它适用于舌苔黄腻,脸上长痘,或者大便黏马桶的人群,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湿热体质人群,它的食材包括冬瓜300克,冬瓜可以带皮,薏米30克,老鸭半只,生姜3片。具体的做法:首先把鸭肉焯水,和食材同炖一个半小时以后,加少量的盐调味就可以了,它具有利水祛湿的作用。
姜枣茶
适用于在空调房间待久了以后手脚冰凉而且容易腹泻的人群,主要的食材是红枣6个,生姜3片,红糖少许,主要的做法是煮沸以后用小火焖10分钟,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清炒苦瓜虾仁
食材包括苦瓜200克左右,鲜虾仁500克,也可以加一些姜蒜末,包括盐和油等等。具体做法,首先把苦瓜切成薄片,放入淡盐水中浸泡10分钟,主要目的是减轻它的苦味。第二是把虾仁腌制10分钟左右,主要是去腥,虾仁焯水以后,与苦瓜片大火快速翻炒2分钟左右,到苦瓜半透明就可以了,再加适量的盐调味即可,它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对于胃肠道较弱的儿童或者对老年人来说也要注意适量食用。
起居:晚睡早起,适当午休
《黄帝内经》建议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但大暑天气炎热,可以适当调整:
晚睡早起:晚上11点前入睡,早上6—7点起床,避开正午烈日。
午间小憩:中午11点到1点是心经当令,午睡20分钟能养心气。
避免空调直吹:过度贪凉会导致“阴暑”,即受寒后头痛、恶心。
运动:适度出汗,避免暴晒
很多人夏天不爱动,但久坐反而让湿气滞留。推荐温和运动,比如:
清晨或傍晚散步、打太极拳。
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帮助消化,缓解湿困。
注意运动后及时补充淡盐水或电解质水,避免大汗伤津。
情志:静心养神,避免急躁
暑热易让人心烦气躁,中医认为“暑易伤心”,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听轻音乐:如古琴曲《流水》,舒缓情绪。
冥想或深呼吸:早晨面对绿树做5分钟深呼吸。
按压内关穴:手腕横纹上三指宽处,缓解胸闷心烦。
大暑常见的健康问题及调理
“冬病夏治”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中医药疗法,简单说就是针对冬季气候寒冷时好发的一些疾病,在夏季气温高,或者说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给予温阳补益的治疗方法,从而祛除体内沉积的寒气,调整人体的阴阳,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关于“冬病夏治”,最有名的就是三伏贴,现在正是实施的阶段。它是用白芥子、细辛这些温阳的药材制成的药贴,一般要贴在肺俞穴、肾俞穴等穴位上。每年的三伏天,也就是初伏、中伏和末伏各贴一次。另外,也可以通过艾灸或者是食疗的方法,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比如夏天艾灸足三里穴位、关元穴位,或者是吃一些生姜羊肉汤、黄芪山药粥等,这些都是冬病夏治的方法。当然这些疗法还是要去正规的医疗机构,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来进行,不要盲目跟风。
记者:汪婷婷 刘帆
部分图片由AI生成
编辑:陈怡婷
初审:林心怡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