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产学研融合,为青浦这家合作社的河蟹养殖赋能

转自:上海三农 2025-07-21 19:48:41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正为传统农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徐练村的上海睿婕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自2016年成立以来,就与上海海洋大学等科研单位在决策咨询、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密切且有效的合作,在河蟹养殖领域取得亮眼的成绩。

作为沪郊最大的扣蟹养殖基地之一,上海睿婕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拥有联农、徐练两个基地,总养殖水面积550亩,其中徐练基地的353亩水域专注于成蟹养殖。每年春季,优质扣蟹被投放至徐练基地,经过精心培育,直至金秋成熟上市,亩产稳定在75~80公斤,产量2.6万公斤左右。

睿婕合作社不仅在养殖规模上具有优势,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已成功创建成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上海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等,并在2023年入选国家级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骨干基地,彰显了其在绿色健康养殖方面的卓越成就。

产学研合作

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只有产学研一体化,在生产实际中提出需求,针对这个需求研发适配的设备,再在规模化养殖基地反复调试,才能研发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和设备。”睿婕合作社理事长王友成的话,体现出他务实高效的产业发展逻辑。

正是在这种逻辑的支撑下,自成立以来,睿婕合作社就与上海海洋大学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引入优质的中华绒螯蟹“江海21”种源规模化养殖、先进养殖技术的不断创新到养殖设备的研发与试用……一系列合作项目的持续推进,生动诠释了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在现代水产养殖中的具体实践。

2023年,经上海市院士专家工作站指导办公室批准,合作社成功建立了上海市专家工作站,引入了上海海洋大学王成辉教授(进站首席专家)、王军副教授,上海市水产研究所李建忠高级工程师、刘智俊高级工程师等四位专家,进一步为合作社注入了强大的科研力量。专家工作站与合作社积极开展决策咨询、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

在种源方面,合作社与上海海洋大学生命学院在中华绒螯蟹优质蟹种生产和成蟹绿色养殖示范推广方面展开了深入合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合作社已成为“江海21”良种场和上海海洋大学种源创新合作基地,种源培育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农业主推技术。目前,合作社联农基地已发展成为全国一流的扣蟹培育基地。

在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的技术指导下,基地安装使用了多个先进的养殖辅助系统:池塘底部微循环系统高效增氧,保障水体溶氧充足;水产养殖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溶氧、pH、亚硝酸盐、氨氮、温度等关键指标,为科学养殖提供数据支撑;亲本可视化监控系统则实时监测水底环境、水草生长情况及大闸蟹生活习性,助力养殖户精准掌握养殖动态。

高温天气可以在空调房里通过监控监测系统就能实现池塘管理,随时掌握水质情况与水底环境情况,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通过这一合作模式,切实解决了合作社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瓶颈,也为中华绒螯蟹产业的科学、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近年来,睿婕合作社核心基地所产蟹种每年稳定在30000公斤,示范推广养殖成蟹5000亩,带动了周边养殖户应用河蟹良种开展池塘生态养殖,有力地促进上海河蟹的种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

品牌建设与延伸

铸就市场认可

科技的深度赋能,实现了传统养殖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智能系统对每一寸水域进行监测,守护了蟹塘的纯净生态,为高品质河蟹的产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科学技术的保驾护航下,“江海21”具有青背白肚、金爪黄毛、蟹肉紧实、膏黄鲜甜的优质品质,成为江南水乡河蟹品质的黄金标准。由于基地位于练塘“茭白之乡”,合作社为自家河蟹创立了“茭香蟹逅”品牌。自2020年至今,“茭香蟹逅”牌大闸蟹连续获得“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的“金蟹奖”和“最佳种质奖”两项大奖,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闭环,是合作社在推动河蟹养殖产业发展中的又一次跨越和探索。依托大闸蟹一线生产的坚实基础,团队在徐练基地内叠加文旅业态,推出了占地10000平方米的“蟹逅营地”,集休闲、科普教育、美食于一体,开设蟹宴、蟹垂钓、蟹文化科普、皮划艇、桨板等多元体验项目。

从传统养殖到以“蟹”为媒介的多元体验项目,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水域资源与深厚的养殖底蕴,青浦大闸蟹产业正逐步实现转型升级。大闸蟹不再仅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成为拉动全域旅游、促进三产融合的关键纽带。

文:许怡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