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静安 > 文章详情

在静安,诺贝尔奖科学家今天和青少年现场对话

转自:上海静安 2025-07-20 18:54:05

7月20日,上海科技馆品牌教育活动“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最新一期活动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举行。活动特邀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教授本·费林加,围绕化学与分子科学领域的前沿话题开展主题讲座,搭建顶尖科学家与公众对话的桥梁。

现年73岁的本·费林加是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杰出学者,因其在“分子机器”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荣膺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不仅是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更于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其学术成就和国际影响力斐然。

在讲座中,费林加以“发现的乐趣”为题,回顾了他和团队在“分子马达”和“分子开关”研究上的突破性进展。他详细阐释了如何通过精密的化学合成,构建出能在纳米尺度上实现可控运动的分子机器。他指出,合成化学的创造力已超越自然设计,为构建微观分子世界提供了无限可能,从药物到显示器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

他特别强调,当前核心挑战在于实现纳米尺度运动的精确控制与动态分子系统的开发,这预示着分子纳米科学的未来将充满无限潜力。

讲座结束后,费林加与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进行了一场题为“生活中的化学”的精彩对谈。倪闽景强调,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此类高水平的科普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公众对化学魅力的认知,激发科学兴趣。在随后的互动环节,现场观众踊跃提问,气氛热烈。

本次活动费林加携其新书《令人着迷的化学:生活中的分子》进行现场签售。书中以日常现象为切入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揭开化学的神秘面纱:

维生素C如何对抗坏血病?

为什么菠萝会“咬”舌头?

液晶屏幕的诞生竟源自一次意外发现?

石墨烯为何被称为“未来材料”?

肌肉收缩的“引擎”是什么?

书中不仅涵盖咖啡因、乙烯、黑色素等耳熟能详的分子,还探讨了化学在历史关键时刻的角色——从古代埃及的香水配方,到战争中使用毒气的科学反思,再到现代药物的革命性突破。每一章都融合了科学原理、历史轶事与生活应用,让复杂的化学知识变得鲜活易懂。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教授本·费林加:

“我们写了一本关于日常生活中分子的书,向学生、向公众表明,分子无处不在。我们的未来将由年轻人创造。所以在书中,我们解释化学是多么美好,为什么化学如此重要。从你的智能手机到汽车,从电动汽车到制药,我们想鼓励年轻人,意识到科学之美,尤其是化学之美以及化学的力量,为什么科学对未来的创新如此重要。年轻人将不得不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做发明,使之成为可能的发现,我们可以在社会和工业中进行创新。”

作为上海科技馆精心打造的教育品牌,“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以场馆为平台纽带,链接中小学、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主体,积极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我们科技穿越·科创校园空间站,我一直说它是个平台,把各种资源能够链接到学校,链接到我们的孩子们。我们‘诺奖’获得者到科技馆来,和孩子们面对面地接触。很多大科学家在回忆的时候都说,有可能是一次邂逅、一次报告改变了自己的梦想。所以,人和人之间、当面的交流接触对孩子的点燃科学梦,作用会非常大。”

未来

科创校长空间站将持续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为公众提供更多接触前沿科学、感受科学魅力的机会,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贡献力量。

记者:张琦

视频:任超

编辑:叶苹

资料、供图:上海自然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