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青春上海 > 文章详情

喝多少度的水更有助于散热?不是冰水!

转自:青春上海 2025-07-19 21:11:48

明天就入伏啦

这几天,#超级三伏天#登上热搜

提问:

为什么说今年的三伏天

是“超级三伏天”呢?

因为今年的三伏天

入伏晚、时间短

打破了近十年“40天长三伏”的惯例

只有30天!

虽然时间变短

但暑热湿气并没有削减

三伏天怎么预防中暑?

消夏解暑有哪些“陷阱”?

跟团团一起来看

↓ ↓ ↓

PART. 1

什么是中医说的“暑邪”?

盛夏时节

体感从干热的“烧烤”模式

进入湿热的“蒸烤”模式

身体最易被“暑邪”趁虚而入

从而引发中暑

中医认为

自然界有六种外感病邪

分别是风、寒、暑、湿、燥、火

夏至以后、立秋之前的

火热外邪都被称为“暑邪”

关于暑邪的特点

想象一下夏日的厨房

就容易明白了

(点击图片查看解释)

暑性炎热

如猛火爆炒,温度飙升

人在边上都面红耳赤

伤津耗气

如蒸烤模式后暴汗脱水

口干少尿、乏力

暑性升散

如蒸锅开盖

热气直冲脑门

气得脑壳嗡嗡

暑多挟湿

如裹着湿布蒸桑拿

肚子胀、胸闷

甚至恶心呕吐

PART.02

藿香正气水是万能“解暑神器”?

错!错!错!

中暑也分不同类型

阳暑
  • 闷热暴晒引发,核心是清热。

  • 表现高热、头晕头痛、口渴、疲倦。

  • 应对

  • 轻症:服用酸梅汤、十滴水 (侧重解暑)人丹/仁丹 (侧重提神醒脑)

  • 重症(如热射病)立即移阴凉处、脱衣降温、补液、拨打120

阴暑
  • 过度贪凉饮冷,寒湿入侵引发,核心是散寒祛湿。

  • 表现恶寒无汗或者汗少、头身困重、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差。

  • 应对:服用姜枣茶、紫苏水、藿香正气水(解表化湿、理气和胃)、午时茶(兼消食)

PART.03

“人丹” vs “仁丹”
傻傻分不清楚?

人丹和仁丹

都是解暑的良药

但它们各有侧重

人丹

仁丹

擅长“驱风健胃更适合轻度中暑伴随肠胃不适(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时用。

擅长“清暑开窍,更适合中暑引起头晕目眩、胸闷恶心、提不起精神时用。

选药时看清适应症

千万别混淆!

PART.04

冰饮越喝越解暑?

当然不是!

冰饮是把“双刃剑”

过度喝冰饮会损伤阳气

导致湿气困阻

表现为腹胀、便溏、乏力

或者热气被郁

反而更怕热

那么怎么喝更解暑呢?

  • 首选常温或温热饮品:40℃左右更有利于散热。

  • 喝酸梅汤、绿豆汤:酸梅汤、绿豆汤都很利于解暑,建议煮好后放至常温饮用。

  • 巧用辛温:做凉菜时撒胡椒,煮热汤时放姜片,喝冷饮时配片姜,都可以中和寒气

PART.05

夏季养阳和喝冰饮
矛盾吗?

不矛盾哦

防暑降温是大众的基础需求

避免高温伤津耗气

而夏季养阳

针对的是“怕冷族”

比如有遇冷复发的病症

或者是阳虚体质

而在马上到来的三伏天里

皮肤的毛孔开放、药物易渗透

正是“温阳散寒的黄金期

“怕冷族”们可不要错过

PART.06

三伏贴是“万能贴”?

眼看着三伏天将至

不少人准备贴敷“三伏贴”

来治病、防病

“三伏贴”虽好

并非人人都适宜

以下这些人群要谨慎使用

01
皮肤敏感/易过敏者

对于这类人群而言,“三伏贴”可能引发严重皮损

02
孕妇

因为“三伏贴”中含有活血走窜的药物,孕妇需避用。

03
特殊人群

主要包括2岁以下皮肤娇嫩的幼儿,皮肤修复差的高龄老人、糖尿病患者等等,使用时需要密切观察皮肤反应,贴敷时间也不宜过长

PART.07

晒背需要注意什么?

近几年

“晒背养生”火了起来

晒背与“三伏贴”的原理类似

能激发督脉、膀胱经阳气

助排寒湿邪气

但同样需要“正确打开”

01

 谁适合晒背?

慢性寒性疾病患者,包括有冬重夏轻的鼻炎、哮喘、关节痛、腹泻、痛经等病症

阳虚、湿气重者,主要表现为怕冷、手凉、舌胖苔腻

02

怎么安全晒背?

  • 黄金时间:上午10点前、下午4点后最佳,避开暴晒时间段。

  • 循序渐进:初次15-20分钟微微发汗即止,忌大汗!

  • 头要护好:戴帽或打伞防晒。

  • 及时补水:喝温淡盐水预防脱水。

  • 晒后避不直吹冷风、不碰冷饮冷食,因为晒背后毛孔大开容易受寒。

PART.08

三伏天除了防热
还要防什么?

直接说答案——

还要防“寒”和防“湿”

主要包括

“空调”寒邪和“冷饮”湿邪

“空调”寒邪: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容易导致空调病,主要表现为颈肩痛、鼻塞流涕、腹痛腹泻。为了防范“空调病”,应该早晚开窗通风20-30分钟,并适度户外活动。

“冷饮”湿邪:过度贪凉会伤脾阳助长湿气。补救方法是喝温姜枣茶、紫苏水暖胃化湿。

防寒除湿小贴士:护好大椎(颈后)、神阙(肚脐)、三阴交(脚踝)等穴位,避免冷空气直吹。

在消暑散热方面
你还有哪些想了解的问题?
评论区留言互动
下周六(7月26日)的知识手账栏目中
我们将罗列大家关心的热门话题
邀请专家进行解答

另外,在知识手账栏目下
互动度累积较高的小伙伴
将有极大概率获得
参加相关科普活动的机会哦

上周我们推出

有这三个防晒习惯,只会越防越黑!速查→

很多小伙伴在评论区里
分享了自己关于防晒的困惑
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
我们邀请施医生做了解答

(上下滑动查看)

1

想防晒但不喜欢涂防晒霜,而且眼睛非常容易过敏,有什么解决办法吗?戴防晒口罩有用吗?

如果是面部、眼部皮肤容易过敏,或是涂上防晒霜会感觉面部闷闷的不舒服,可以在涂防晒霜之前先用一层面霜打底。可以选用含有神经酰胺、角鲨烷、维生素B5等成分的保湿霜,在打底的同时能够舒缓敏感、修复屏障。

防晒口罩是有用的,但建议选择UPF50+(紫外线防护系数)、覆盖面积大的款式(尽量能遮住眼角、颈部),材质选透气速干的,才不容易“闷”出皮炎。其他物理防晒如防晒帽、墨镜、遮阳伞等也都可以选择。防晒帽建议选择帽檐>10cm的,墨镜选UV400防护的偏光镜,遮阳伞建议选择黑胶涂层的伞(UPF50+),比普通雨伞遮挡更强。

2

防晒霜不卸或者卸不干净对皮肤有哪些坏处?如果卸不干净,是不是不涂防晒霜更好?

防晒霜含成膜剂、油脂,长期残留会堵塞毛孔,导致黑头、痘痘等。而化学防晒霜残留可能刺激皮肤,长期可能使得屏障受损,出现皮肤暗沉、粗糙、敏感加重等反应。

但“卸不干净就不如不涂防晒”也是不对的!在皮肤科医生看来,防晒的重要性远大于清洁风险,因为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光老化、色斑、癌变)是不可逆的。正确做法应该是选择适合的清洁方式,而非放弃防晒。可以根据防晒类型选择卸妆或洁面,优先选温和产品。敏感肌可尝试标注“洗面奶可卸”的物理防晒,或加强硬防晒。

3

晒伤后起小红疹是怎么回事?怎么解决?

晒伤后出现红色小疹子,可能是以下两种情况导致的:1. 日光性皮炎,这是一种紫外线损伤皮肤屏障所引发的炎症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发红、发烫,出现密集的细小丘疹或水肿性红斑,可能伴随瘙痒或刺痛。2.光敏性反应,这可能因为防晒霜、护肤品中的某些成分或口服药物(如四环素类)在紫外线作用下引发过敏。表现为日晒后延迟性红斑,边界不清,瘙痒明显。

如果出现以上情况,可以先选用冷藏的生理盐水/纯净水浸湿纱布,敷在患处镇静降温,同时可以配合修复类喷雾舒缓。如果症状没有明显缓解,需要使用一些外用药膏及口服抗组胺药,减轻过敏反应。同时需要严格避免二次刺激,停用防晒霜、化妆品、酸类、酒精类产品。仅用硬防晒(帽子+墨镜+遮阳伞),避免紫外线加重炎症。

*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5DZ2304600)

沪团团来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独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动了吗?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获得呢?

点亮本文文末【】【】,并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当数达到200时,评论点赞第一的小伙伴将免费获得一套徽章哟~

作者: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 方圆,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 黄兆涵
特别鸣谢:上海市科技团工委
制图:吴佳斐

见习编辑:孟祥莉

校审:姚佳森、梁文静

终审:沈蔚

点亮
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