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开幕。作为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重要文博艺术项目之一,展览带来超两百件白瓷精品,是上海近年文脉最悠长、规模最宏大的德化瓷展。
三大板块叙事空间融古开今
不同于以往的德化瓷展仅关注工艺美术,本次展览力图通过清晰的学术梳理,构建“盛世鼎新·历史钩沉·未来可器”三大板块叙事空间,系统呈现德化瓷的历史底蕴与当代创新。
第一板块“盛世鼎新”以德化白瓷的守正创新为叙事主题,集中展示当代大师的经典力作,并置展出不同大师的同类型作品,观众可于匠心对话中窥见德化瓷的传承与变革。
融德化瓷艺巅峰水准与时代精神的《世博和鼎》,置于本次展览的开篇。2010年,它作为上海世博会福建馆的“镇馆之宝”,保价达5.6亿元。以玉漱公主为原型的作品《神话》,人物身着的瓷衣厚度仅0.2毫米,透露出薄纱之感,令人啧啧称奇。《神话》作者连德理介绍,采用其自主研发的“高韧薄胎瓷衣技艺”,从制胎到烧成花了六七年,历经上百次失败。《神话》在灯光下白中透红,透着独特的温度,希望上海的朋友们能感受到这份灵动。
第二板块“历史钩沉”以泰兴号沉船装置为核心,紧扣时间线索展示泉州博物馆历代德化陶瓷珍品。更有夏商时期原始青瓷窑址出土的隹鸟,及各类历史文献和影像记录,全方位呈现德化瓷深厚的历史积淀。值得一提的是,“德化白瓷进化色谱”“德化陶瓷技艺科普”等观展彩蛋,也静待观众沉浸式探索。
第三板块“未来可器”聚焦当代性、观念性、实验性的探索,展品或突破传统题材,或解构固有形象框架,展示德化瓷的无限可能。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策展人项苙苹介绍,展览通过文与质、素与绚、工与艺、人物与器物、写实与抽象、物质性与精神性等多重维度,呈现德化瓷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活泼的生命力。
一系列实验性作品也格外惊艳:苏献忠的《纸》以极致的轻薄柔软,重塑白瓷的坚硬形态,从层层叠叠、薄如蝉翼的“纸”中,流淌出极致的反差感与诗意。彭成雄将“中国汉字+标点符号元素”与传统陶瓷工艺巧妙结合,创作了《汉字艺术·百家姓》。这件作品共有数百个姓氏的陶瓷雕塑,用一个架子垒起来,吸引观众一边抬头找自己的姓氏,一边饶有兴味地品评字形。
沪闽携手延续海丝文脉
展览开幕当日,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首发推出“瓷上丹青”工坊公教品牌,五位德化非遗大师同台献艺,指尖翻飞间瓷上丹青流动,手捏瓷花方寸盛放。活动现场,大小观众执起温润瓷土,在大师指导下亲塑一件白瓷小件,让非遗技艺在掌心苏醒。
据介绍,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在整个展览期间将推出一系列美育体验,活动将紧扣展览主题“万象本色”,通过多维度、跨学科的学术实践,从东方美学本源、技艺传承脉络、文明互鉴史观、当代创新实践等四个维度展开,呈现“瓷上丹青”工坊、德化瓷系列讲座、专家导赏等形式丰富的美育活动。
本次展览既是沪闽两地文化文博单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重要实践,也是沪闵两地深化文化交流与合作,文脉相承、携手共进,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盛事。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展览策展人张晓凌表示,策划这场展览更深层次意义还在于:“通过展览与研讨,延续海上丝绸之路的文脉,将德化白瓷推向更广阔的国际化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