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绿色青浦 > 文章详情

消失的TA?医生告诫:远离“舒适圈”才能甩掉“游泳圈”~

转自:绿色青浦 2025-07-15 16:16:58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成为民生热词,很多网友调侃“胖到国家都出手了”。一时间,网络上各种减重方式铺天盖地充斥屏幕,然而,转眼间半年过去了……

“别再问我天天减肥有没有瘦。”

“那几个月我挨的饿可能白挨了,一吃就回弹长肉啊。”

体重不是一个数字,它代表的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长胖是有“舒适圈”的,很多人复胖也是这个原因,减重后不自觉地会回到原先的“舒适圈”。

“燃烧你的卡路里”确实没那么容易,贵在科学和坚持!

“中国人群体脂分布更趋向于腹腔内积聚,近三成中国成年人为腹型肥胖。腹型肥胖是一种危害更大的肥胖类型,更易引发代谢紊乱及心脑血管疾病。过去,减重手段有限。近年,包括创新药、减重手术等在内的治疗手段发展很快,医院减重MDT门诊模式下,医生有能力给各类肥胖患者提供更多、更特色化的治疗,包括代谢、中西医、运动康复、心理等。”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内分泌科张敏主任告诉记者。

她谈及曾接诊的一名患者张先生,30岁左右,体重116公斤,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一系列疾病。询问下得知,张先生是货车司机,长期饮食不规律,有吃夜宵的习惯。通过检测发现,张先生体脂率高达33.1%,仅仅腹部就有20公斤重的脂肪。基于张先生的身体状况及工作性质,内分泌痛风及肥胖专病门诊团队为其制定了中长期的减重计划。“比起减重,更难的是避免体重反弹和复胖问题。”采访中,张敏主任反复强调坚持治疗的重要性。“我们遇到过不少患者,坚持就诊三个月甚至半年后就不再来了。减重确实是一个麻烦事,而失败的减重就是从嫌麻烦开始的。我们打算要建立肥胖患者档案,以便长期随访。”张先生就是在内分泌团队的一路“督促”下坚持复诊,经过一年的努力,成功减重24公斤,体脂率从33.1%降低到了19.2%,并平稳进入维持期,身体各种异常指标也较前好转。

营养师周维纳告诉记者,减重从营养学角度要遵循三阶段计划:减脂期、巩固期、维持期,“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达到到目标体重;巩固期需要进一步优化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升运动强度和质量;之后就是长期维持期,将健康饮食和运动习惯融入日常生活,长期稳定维持目标体重,这段时间你的身体会帮你建立新的健康体重。”

对付严重肥胖的“绝杀技”——手术减重

身高180厘米,体重215公斤的23岁小伙东东(化名),BMI一度达到65kg/㎡(中国人群BMI正常值为24kg/㎡,BMI≥50kg/㎡为极重度肥胖),走起路来气喘吁吁,东东总自嘲“我是属螃蟹的,连骨头里都是肉”。极度肥胖的体重使他的下肢关节出现变形,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东东清楚地认识到肥胖问题的严重性,也尝尽了无数种减重方法,最终都以体重反弹、减重失败而告终。

面对前来门诊寻求帮助的东东,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普外科严斌主任医师迅速组织起院内内分泌科、呼吸内科、营养科、麻醉科、骨科等相关科室对东东进行综合评估,排除继发性肥胖后,为东东选择了腹腔镜袖状胃手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在麻醉、护理等团队密切合作下,东东顺利完成手术,并在术后为他制定了详细的饮食、运动计划。通过随访得知,东东已经减重80公斤。

严斌主任医师告诉记者,术后东东的心肺功能、下肢关节负重程度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可以随时随地参加低强度体育运动,如慢跑、跳绳等;脂代谢、生化指标达到正常水平。严斌主任医师再三强调,理论上来说,他虽然达到了减重成功的标准,但科学发展到现在,任何一种减重方式都不能做到“一劳永逸”。减重手术只是个开始,给肥胖患者提供重新面对人生的机会,术后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慢慢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运动等生活方式和定期的随访,对保持健康,“享瘦”的生活同样重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无论在何年何月,健康才是最美丽的。所以如果你也有减重的困扰,不妨咨询一下专业医师,用适合你的科学的方法甩掉肥肉,恢复标准、匀称的身材,恢复良好的心理状态,你将是最有魅力的健康人。

记者:朱菊花(名优基层)

编辑:吕斌

责任编辑:王阳(首席

终审:贾彦秋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