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响应中央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号召,静安区按照市教委部署,选派两支教育团队,分别进驻云南省广南县,开启为期三年的教育支援征程。其中,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张骏带领团队扎根广南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上海市回民中学副校长石裕雄带队进驻广南县第十中学。
三年来,两支团队立足边疆实际、精准施策,从专业建设、教学革新、文化培育等方面发力,推动两所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用教育情怀与实干精神,谱写了沪滇协作的动人篇章。
这是张骏校长带领的静安帮扶团队进驻广南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时的初心。面对学校专业薄弱、生源流失等困境,团队以“产教融合”为核心,以“无企业无发展,不联合不专业”为理念,走出了一条特色帮扶之路。
2022年秋季招生,面对远超计划的1000余名报到学生,帮扶团队克服床位、教室、师资缺口等困难,争取社会各方资金30余万元,仅用7天时间便将广南县第一中学老校区的科技楼和阶梯教室改造为宿舍区和教学区,并为学生安装了空气能热水系统、洗漱台、电扇、吹风机、公共电话、户外球桌等设施设备,用临时砖砌讲台、拼凑床铺,确保所有学生如期入学。
为培育边疆工匠人才,帮扶团队精准对接行业优质资源,成功引入“大国工匠”陶巍工作室深度参与办学,促成工作室向学校捐赠2辆整车、7台自动变速器、4台V型发动机、2台升降机等实训设备,以及《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等专业书籍,从硬件上补齐实践教学短板。
如今,通过“工匠工程”的系统推进,学校汽修专业师资团队成为工作室长期学员,师生以“以工促学、以赛促练”提升专业能力。2024年该专业获评云南省现代学徒制示范专业。
曾经濒临关停的涉农专业也迎来转机。2022年仅有1名教师8名学生,如今通过引入专业团队、建设智慧种植棚和实验室,发展至8名教师、280名学生。
数据统计,2025届该校高三职教高考本科上线46人,专科上线370人,总上线率91%,本科上线人数较2023年增长22倍,较2024年增长8倍。
“建校初期面临‘三无’困境:无历史积淀、无优质生源、无办学经验,生源质量全县垫底,教师平均年龄仅27岁。”这是石裕雄带领团队进驻广南十中时的现状。三年间,团队以校徽“实”字为精神原点,构建“实文化”办学体系,推动学校全面蜕变。
课堂改革推行“七个一”实效模式(一学习目标、一教学情境、一问题链、一探究活动、一思维建模、一分层训练、一反思总结),通过“骨干示范—教研组研磨—分层达标”分三步走,由点到面,由骨干教师到普通教师,由公开展示课到日常随堂课,逐步推广。目前,80%以上教师自觉应用该模式,课堂从“知识搬运”转向“思维生长”。
教师培养方面,通过“青蓝工程”构建“1+3+N”师徒链,明确“八个一”导师职责(每月听徒弟1节课、每学期开1节示范课等)与“七个一”学员任务(每周听1节课、每月写1篇反思等)。
三年间,新增省州县骨干教师58人,首次出现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省级骨干2名;教师教学竞赛获县级以上奖项84人次,其中省级奖项6项;2项课例入选全省基础教育精品课。以2024年广南县课堂教学竞赛为例,十中教师获1项特等奖、4项一等奖和5项二等奖。
此外,帮扶团队链接上海静安区、民盟组织及社会爱心企业资源,构建“资金+物资+智力”的立体帮扶网络,累计争取外部支持超200万元,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年来,静安帮扶团队以“扎根边疆”的坚守,将先进教育理念与当地实际深度融合,让两所学校从“薄弱校”成长为区域标杆。从“实文化”铸就育人品牌,到“产教融合”激活职业教育,静安教育人用行动诠释了“组团式”帮扶的真谛——不仅是资源的输送,更是理念的传承与能力的培育。如今,边疆校园里,教师们延续着互助共进的传统,学生们带着本领与梦想走出大山,这份跨越山海的教育情谊,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