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六百年昆曲邂逅宫廷遗韵,能带来怎样的精彩?7月11日至12日,由北方昆曲剧院历时两年多精心打造的宫廷风格昆曲《游园·惊梦》在上海大剧院大剧场震撼上演。
这场融合了非遗工艺、宫廷美学与现代舞美的艺术盛宴,以穿越百年的东方气韵征服沪上观众,演出现场掌声雷动,社交媒体热议不断。
据悉,《游园·惊梦》脱胎于汤显祖经典名著《牡丹亭》,北方昆曲剧院创作团队以宫廷文献《升平署扮相图》《宫廷演剧穿戴提纲》为根基,特邀故宫专家参与创作,将杜丽娘“游园惊梦”的经典段落进行宫廷美学重构。剧情在保留杜丽娘与柳梦梅梦中相会、地府追寻、现实重逢的核心脉络基础上,创新性融入清代衍生的花神群唱《大堆花》段落,以十二花神手持非遗“宝石花”法器的“堆花”仪典,串联起梦境与现实的奇幻叙事。
剧中杜丽娘从游园入梦到惊醒寻信物的完整历程,既延续了昆曲“同场曲”的传统艺术形式,又通过现代舞美实现了“梦与现实交汇”的视觉奇观。
该剧导演张鹏感慨:“这部剧承载了剧院及主创团队100余人的心血与努力,更凝聚了大家对中国美学的深刻理解、创作热情与艺术理想。”
该剧由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一级演员邵天帅领衔主演。在《游园·惊梦》中,邵天帅以细腻的身段、空灵的唱腔,将杜丽娘的少女情思与对爱情的执着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唱腔设计上,融入宫廷雅乐元素,笙箫钟磬的编配与传统曲牌相得益彰,舞美则以三面旋转“月亮门”和七层纱幕构建极简美学空间,几何线条勾勒园林曲径,灯光投射形成“似隔非隔”的朦胧意境,配合12位白衣花仙与8位黑衣舞者的虚实对照,引导观众以想象完成情境建构,实现了传统戏曲虚拟性与现代舞台技术的完美融合,彰显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剧中十二花神手持的“宝石花”法器堪称非遗工艺的活态展示。每件法器均以玉石和宝石纯手工雕琢镶嵌,历经选料、雕琢、镶嵌等数十道工序,薄透的花瓣与金丝缠绕的花蕊在灯光下流光溢彩。
戏服如行走的文物图鉴,服装造型严格遵循明清宫廷文献记载,杜丽娘的“月白衫子”“对儿红披”等采用苏州全手绣工艺,缠枝莲纹以细密针法勾勒,月白色调既显宫廷华贵又衬少女灵动。十二花神与睡魔神的服饰更是参照故宫文物复刻,从纹样到配色均考据严谨,让演员宛如从宫廷画卷中走出,举手投足间尽是“一顾倾人城”的古典气韵。
为让观众深度感受昆曲魅力,剧组特别打造“昆曲美学空间”,设置三大沉浸式环节:华服静态展区陈列杜丽娘真丝手绣戏服,观众可近距离观赏针脚纹样;主题打卡区以剧中场景为背景,搭配篆刻印章与免费明信片,吸引观众拍照分享。
谢幕时,观众起身鼓掌长达数分钟,“太美了”“震撼心灵”成为高频评价。有观众在社交媒体分享:“当宝石花在舞台上摇曳生辉,当月白戏服随水袖翻飞,仿佛真的穿越到明清宫廷,这才是真正的‘东方美学天花板’!”
戏曲评论界盛赞该剧“既守住了昆曲的魂,又打开了创新的门”,为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播提供了全新范式。演出落幕后,主演邵天帅动情表示:“感谢上海观众的热情,《游园·惊梦》不仅是对经典的致敬,更是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探索。”这场跨越时空的美学之旅,不仅让沪上观众领略了昆曲艺术的千年风华,更见证了传统与现代交融所迸发的璀璨光芒。
记者 / 范煜昊
编辑 / 孙冲
图片 / 北方昆曲剧院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1. 外滩的夏日浪漫,藏在这紫薇绚烂中→
2. 豫园夏笺:龙墙柳浪写清凉丨街拍黄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