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聚焦闵行交通出行、社区公共空间等民生热点,市民有话说……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7-12 20:26:59

7月11日,刚刚揭幕的“初心驿”虹立方人民设计征集联系点内,一场围绕“我为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五五’规划献一计”“畅想上海未来·听你说”主题的市民圆桌会议热烈开讲。

来自各行各业、企业院校、学生群体、基层社区及闵行区联系点的50余位市民代表,围绕综合交通、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等规划重点与民生热点,畅谈对上海未来发展的真知灼见。

综合交通,成了会上的高频词。近年来,闵行发布全市首个区级综合交通规划,全面推进重大工程建设,13条区区通道路工程已全面启动,优化调整公交线路80余条,开通8条定制公交线路成6座人行天桥加装电梯老化改造,完成38个缓拥堵项目,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000余个、错峰共享泊位5000余个。

“十五五”期间,闵行将聚焦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莘庄副中心及大零号湾,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

从地铁虹桥火车站出站后,我愣是靠问路才找到方向。”同济大学副教授、交通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健的切身经历,在一场聚焦交通精细化治理的圆桌会议上引发共鸣。

作为日均进出120万人次的超大型综合枢纽,虹桥的“迷路难题”并非个例。曾连续多年担任春运志愿者的葛中琤直指核心问题:“导引标识不仅位置不醒目,同一动线的颜色、风格还不统一,甚至出现断点。更混乱的是英文标牌,‘长途汽车’一会儿是‘Long Distance Bus’,一会儿又成了‘Coach’。”

为此,他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绘制的枢纽动线图,带来“接地气”的建议:梳理枢纽内部的高频动线,部署连续导引带,标准化的颜色、图标、箭头等,强化导引的连续性;科技赋能,配套AI对话体和VR导引小程序,旅客可以跟着手机屏幕内的虚拟箭头到达目的地,相当于多了一位陪伴在身边的志愿者

除了“找不着北”,枢纽内的候车与打车体验也备受关注。“能否根据需求分设候车区?市民代表谢直建议,可增设出差族需要的站立办公区、家庭旅客的休闲区,甚至过夜睡眠舱,还可为赶时间的旅客开辟急客通道,推出“一键扬招”整合网约车与出租车调度

市民日常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体验至关重要。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带头人韩印对此进行了深入补充,强调精细化提升,提出“重点优化步行道宽度与品质”“建设非机动车智能停车系统”等对策,引来在场市民频频点头。

除了交通规划领域市民热议的问题,闵行区“十五五”规划自去年6月正式启动以来,已经围绕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社会民生、环境保护等开展了8项重大问题和40项专项问题的前期研究,囊括了群众关心的城市更新、产业发展、教育卫生、住房养老等诸多内容。

在随后举行的“畅想上海未来·听你说”市民圆桌会议上,与会者们围绕规划重点和民生热点,分享了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不仅有人民建议征集顾问团的专业意见,也发出了闵行学子建言献策的青年声音

作为顾问团的一员,区城管执法大队投诉中心主任王如怡对市容环境提升提出了看法。通过走访小区和口袋公园的公共绿地,她和城管队员们发现当前社区公共健身器材还存在设施量少、种类不全、更新滞缓、配套欠缺等问题。

如何建好居民“家门口的健身场所”,真正做到“处处能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 王如怡认为,要通过全面细致的排查,找到公共健身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结合美丽家园改造和城市微更新项目,打造全年龄友好的15分钟健身生活圈。“健身设施增加的同时,要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和养护制度,有序推动智能健身器材取代老旧设备,提供智慧化的公共健身服务。”王如怡说。

让社区公共空间变得更舒适、更美好,闵行青年也有自己的“金点子”。“针对中小学生课后‘归处’难寻的困境,能否在社区层面便捷获取安全、安静、免费的自主学习环境?”七宝中学的马宇博抛出了一个问题。作为上海市首家人民建议(青年建言)征集联系点,七宝中学打开了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建言通道,将人民建议征集的“红邮筒”嵌入课堂、校园和社会实践。

马宇博和同学们在调研中发现,大量社区阅览室的开放时间止步于晚上5点,难以覆盖学生放学后及周末的核心学习时段。而破题的关键就在于“盘活存量资源,实现高效供给”,比如有序开放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存量空间,科学延长社区自习室开放时段等。

“现在市民有了越来越多的公共空间,但如果将社区治理仅仅局限于居民区内,就可能缺少系统性。”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汤啸天时常在苏州河沿岸散步,他觉得不妨拓展党建的视野,“将支部建在服务公共空间的团队上”,从而把社区力量引入到公共空间管理中。

圆桌会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来不及发言的市民代表纷纷扫描桌上二维码,通过“上海人民建议征集”网站、“闵信君”公众号等反馈意见建议。闵行区相关部门表示,将充分吸纳各方意见,确保规划更加符合人民期待,推动上海“十五五”期间的高质量发展。未来,闵行区将继续深化公众参与机制,广开言路,汇聚民智,共同推动上海迈向更加繁荣、宜居、可持续的未来。

记者:毛海萍 陈奕宁

视频:庄辰昊 沈浩天(实习)
初审:陈依婷
复审:方雨斌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