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世纪阅读 > 文章详情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巡礼·编辑手记丨王泺雪:冷门“绝学”出版中的成长印记

转自:世纪阅读 2025-07-12 17:11:12

近日,“世纪阅读”公号携手《出版人》杂志、百道网全平台,开展编辑手记征文活动。活动聚焦2024年度“中国好书”、第二十届文津图书以及2025年度国家出版基金入选项目,旨在展现编辑在这些优秀出版物背后付出的心血与汗水。


征文活动得到了众多编辑的热烈响应,他们纷纷提笔,用真挚的笔触描绘出图书从策划到营销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分享了鲜为人知的故事与感悟,彰显了对出版事业的热爱与坚守。


“世纪阅读”公号特别精选2025年度国家出版基金入选项目的编辑手记,于“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巡礼”栏目推出,带领读者走进编辑们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与图书的深厚情缘。与此同时,这些编辑手记亦从微观视角映射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在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积极探索与卓越成效。





出土文献是一个较为小众的古籍整理出版板块,古文字学是一个相对冷门的“绝学”专业。从古文字学专业毕业后,我有幸加入中西书局这一出土文献出版重镇,得以参加各类出土文献的整理与出版工作。这份学以致用的机缘实属珍贵。在此期间,我参与了《甲骨文字综理表》的编辑工作,这项颇具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在我出版工作的实践中,刻下了深刻的成长印记。

中国文字博物馆团队主导编写,经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审定,编写过程中得到复旦大学谢明文、蒋玉斌教授和几位博士生的帮助






01

从兴趣阅读到学术研究:普通大众与专业学者都可以用的甲骨文“指南”




《甲骨文字综理表》是一部极具特色的学术工具书。本书对已有甲骨文识读状况进行了整理汇总,吸收了当前学术界甲骨识读新成果,以表格的形式客观全面地反映了甲骨文的识读情况(如下图)。

《甲骨文字综理表》第74页

普通读者可以把它当作“识字表”使用,结合“字头”“例字”两栏来识读、学习甲骨文(各位读者可以尝试在书中查找这四组字形图);专业学者则可以利用“字头”“例字”两栏巩固、更新对甲骨文的识读,同时借助“来源”“类别”栏查找著录及协助学术研究。

1.“气”字;2. “上”字;3. “三”字;4. “下”字


甲骨文自1899 年发现至今,大约共有15万片,单字约有4500个。本书共收录字头3763个,首次将甲骨文全部字分为已识字、有争议字和未识字三类,分别为1273个、378个、2112个。“字头”下的各个字形采自28种不同的著录,“来源”一栏下更是做到了不同权威工具书之间的页与页的精确对应——由于工具书对于文字的识读、隶定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甚至同一个字也会有结构不同的造字,要达到精确对应是很困难的,工作量非常庞大。从立项到完成,作者团队花费了数年时间。2024年12月,本书印刷出版,实体书的书脊足有4.5厘米。


这样繁重、困难的工作下,要保证书稿质量,离不开权威的作者团队——2016年,中国文字博物馆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合作,把近几十年来甲骨文字编、考释等研究成果整理汇集起来,对比研究,首次将甲骨文全部文字分为已识字、有争论字和未识字三类。


全书由中国文字博物馆团队主导编写,经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审定,编写过程中得到复旦大学谢明文、蒋玉斌教授和几位博士生的帮助。中国文字博物馆是经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中华汉字文化的科普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刘钊教授是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主任。本书字头例字的依据,以及“来源”一栏中的所引用的六部权威甲骨文工具书之一——《新编》(即“《新甲骨文编》”),正是由刘钊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曾两次评选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对破译的甲骨文单字奖励10万元不等,蒋玉斌、谢明文教授曾先后获奖。



《甲骨文字综理表》全面综合整理了甲骨文的考释情况,反映了甲骨文研究的前沿水平,便于学界参考利用,为进一步的甲骨文考释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02

从书桌到书架:一本书的诞生要几步?




从立项到出版,《甲骨文字综理表》的诞生承载了作者团队数年的心血。《甲骨文已识字未识字与有争议字综理表》于2016年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技术下的甲骨文考释研究”的子课题,由中国文字博物馆和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研究,于2018年年底基本完成。此后又经数年打磨,于2024年年底以《甲骨文字综理表》为名正式出版。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针对“字头”栏的造字提出了优化建议,以提升字形美观度和规范符合性。作者团队基于专业考量,积极配合多轮修改调整,对建议进行审慎取舍。经过反复打磨,最终使字形设计在艺术性和规范性上都达到了理想效果。同时,通过多次打样测试,我们与作者团队密切协作,对“例字”栏的字图清晰度进行细致优化,每一轮修改都使呈现效果得到显著提升。这种专业、严谨的协作模式,确保了最终成果的高质量呈现。


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对“凡例”的编辑修改。作为一部工具书,《甲骨文字综理表》的凡例可以说是整本书的“灵魂”部分:一个清晰的凡例,可以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帮助研究者们更加快速、准确地使用工具书。


作者团队与编辑团队经过多轮细致商讨,先后参考了《新甲骨文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等权威著作的凡例体例。在反复修改过程中,凡例内容不断充实完善:条目从最初的7条精简为更具逻辑性的6条,内容却更加丰富详实,篇幅由原来的2.5面扩展至3面。社内三个审次字斟句酌,经与作者沟通,最终改定了凡例。


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作者团队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和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正是这种密切配合与反复推敲,使得凡例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内容更加充实完整,表述更加清晰准确。


《甲骨文字综理表》采用法式精装、短边装订、横翻

《甲骨文字综理表》的装帧设计也是让我颇有收获的一部分。确定装帧形式时,我们遇到了两个难题:一是表格横排,长边装订翻阅不便;二是本书作为工具书会被经常翻阅使用,而体量较大,平装效果不好。结合书稿的体量、已有的排版形式,编辑室协同美编、出版科一起商讨,最后敲定了法式精装、横翻的形式。当指尖触到新书压纹的刹那,油墨香里的获得感格外真切,这或许就是出版人特有的幸福。

上海辞书出版社小红书账号《甲骨文字综理表》宣传截图,赞220,收藏176,评论13

本书出版后,营销部编辑费心拍照、写小红书文案,多次打磨。最后,在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小红书账号上所做的宣传收效较好,赞220个,收藏178个。上架后不久,社内多个渠道的自营旗舰店的库存就售罄了。这实属意外之喜。可见,如果营销得当、宣传到位,学术出版物也可以取得相对而言比较良好的销售情况。在这方面可以探索的空间还有很大,也是未来可以不断努力的方向。


编辑工作远不止日常审稿,更离不开跨部门协作:从选题申报、装帧设计、打样印刷、营销策划——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协作的力量。纸质图书出版后,作者团队和出版社从更加便于读者使用的角度考虑,着手联合开发制作查检小程序。欢迎各位读者关注“中西书局”微信公众号,后续我们会在上面更新相关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