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虽好,可过量也有风险。你听说过横纹肌溶解症吗?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医学顾问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
戈允申 副主任医师
杨以萌 主治医师
办公室里久坐的你,
可能正用咖啡续命,
用微信步数自我安慰。
直到某天清晨,
朋友圈里刷屏的马拉松奖牌
突然刺痛了神经——
“我也要改变!”
于是,周末的健身房成了战场,
马拉松赛道变身人生逆袭的舞台。
但就在你挥汗如雨时,
身体里正上演着一场危险的“生化危机”。
想象一下,你的肌肉细胞就像无数个装满颜料的气球。当突然承受超出负荷的压力时,这些气球集体爆裂,释放出大量“颜料”——这就是横纹肌溶解症的生动写照。
我们的骨骼肌就像精密的机械战甲,由数百万个肌纤维组成。
当运动强度突破临界点,这些纤维就像过度拉伸的橡皮筋,开始成片断裂。
肌细胞内的“危险品”——肌红蛋白、肌酸激酶、钾离子等物质,如同决堤的洪水涌入血液。最危险的当属肌红蛋白。
这种原本负责运输氧气的“快递员”,在血液中浓度过高时会变成“马路杀手”。它们堵塞肾脏的过滤系统,就像用502胶水封住了下水道。
据统计,15%~30%的横纹肌溶解症患者会发展为急性肾衰竭,这正是运动后送医抢救的主要原因。
不同于普通运动后的乳酸堆积,横纹肌溶解的疼痛堪称“肌肉界的十级地震”。
患者常形容像被卡车反复碾压,甚至触碰床单都会引发剧痛。更诡异的是,明明在练腿,可能手臂肌肉也开始肿胀——这是全身性肌肉崩溃的征兆。
当发现小便颜色从冰红茶变成黑咖啡,说明肌红蛋白已经攻陷泌尿系统。
这不是简单的脱水,而是肾脏在发出最后通牒。数据显示,出现“酱油尿”后12小时内就诊的患者,肾衰竭发生率降低67%。
电解质紊乱会让心脏开始“跳霹雳舞”,出现室颤风险;血小板异常激活可能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酸中毒则让呼吸变得像破旧的风箱。
这些症状往往在运动后12—24小时达到高峰,就像体内引爆了定时炸弹。
一旦出现下列情况应高度警惕:
持续的剧烈肌肉疼痛无缓解、尿液明显变深(深茶色或酱油色),特别是伴随乏力、胸闷、心悸或排尿减少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
很多人初期忽视症状,直到出现深色尿才去医院,此时通常已经出现了急性肾损伤。
把工作日欠下的运动量集中在周末偿还,就像饿五天然后暴饮暴食。
运动医学专家建议采用“10%法则”:每周运动增量不超过前一周的10%。比如现在跑3公里的人,下周不要超过3.3公里。
运动时应该像品茶一样小口补水,而不是牛饮。每小时补充400~600毫升含电解质的饮料,尿液保持淡柠檬色为佳。
根据医学原理,也可以这样做:运动后立即称重,体重每下降1公斤需补水1.5升。
当出现“明明很累却睡不着”“肌肉不痛但使不上劲”这些反常现象,是神经系统在报警。
可以借助智能手表监测静息心率,若运动后次日晨脉比平时高10次/分钟以上,就该按下暂停键。
剧烈运动:突然进行大强度训练是常见诱因。特别是在夏秋高温潮湿环境下,出汗过多、血容量不足时更易发病。
身体挤压或外伤:长时间压迫、撞击伤也会引发横纹肌溶解。
极端环境:高温中暑、低温冻伤、电击等都可能损伤肌肉。
药物与毒物:部分药物,如他汀类降脂药、抗生素、某些止痛药等。酒精、可卡因被证实会诱发横纹肌溶解。
代谢和遗传因素:一些代谢性或遗传性肌肉疾病使人对运动耐受性低。
此外,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慢性代谢疾病患者,也可能因为代谢障碍而更容易中招。
1. 便携式尿液比色卡(对比尿色判断危险等级)
2. 电解质泡腾片(比运动饮料更可控)
3. 肌肉按摩球(及时放松紧绷肌群)
4. 急救卡片(写明血型、过敏史、紧急联系人)
运动中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运动前和过程中一定要补足液体,避免脱水,这能降低横纹肌溶解的风险。
编辑:耿洁玉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