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技 > 文章详情

当AI加持科研,未来是如何“生成”的?

转自:上海科技 2025-07-11 20:28:03

在AI加速科研效率的当下,科学探索的深度如何得以保证?当科学需要被更多人理解和触碰时,应该如何被讲述、被看见?

黄浦江边的风带着夏日潮湿的热意,也带来了十年科技的回响。7月8日,“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科学峰会”举行,历届大奖获得者与顶尖学者齐聚上海,共同探讨科技前沿与未来图景。

当AI刷新速度,科研“从粗到细、由远及近”

当AI不断刷新预测速度和精度时,科学家如何跟上脚步?

谈到“未来”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选择从最前沿的研究场景谈起。在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生命科学专场研讨会上,他以AlphaFold为例说,AlphaFold的出现,不仅仅让预测蛋白质结构变得更快了,而且给科研者提供了“另一种思维方式”。

过去,研究一个复杂生物学问题,往往从现象开始,循着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的路径层层推进,直到最后用结构解析验证分子机制。但当AI可以迅速给出高质量蛋白结构预测时,研究者完全可以反向思考:从结构开始,去猜测和验证可能存在的功能。这种从结构“倒推”功能的研究方式,让科学家在探索未知时拥有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它改变了科学问题被提出和被解决的方式,也让人类的想象力在科学研究中得以延展几个数量级。”

施一公认为,尽管AI能让我们“看得更远”,但能不能理解看到的东西,能不能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依然需要研究者具备扎实的科研基础和批判性思维。“技术在变,但科学探索的底色不变,科学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

科学要被看见、被讨论、被期待

在一场关于科学与未来的峰会上,“未来”从来不是抽象的词语。

“未来科学大奖不仅是一个奖项,更希望让科学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未来论坛秘书长武红提到十年前创办这个奖项时的初心,“我们希望年轻人能在成长过程中看到科学家的故事,让科学成为他们可触碰和理解的东西。”在她看来,科学要被看见,被讨论,被期待。

选择在上海举办十周年庆典,武红认为,这座城市有完整的科研生态,也有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从基础研究到技术落地,从科研教育到产业转化,上海都在为科学家的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最坚实的支撑。

未来科学大奖已经走过了十年,但“科学改变生活”的故事还在继续。正如武红所说:“科技不只是少数人的事业,它是让所有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力量。”当科学触达每个人,未来也就在每个人的脚下延展开来。

黄浦江的水依旧奔流不息,恰如这座城市里的科学正在不断积蓄向前的力量,让“未来”成为更多人触手可及的现实。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许织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