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加速科研效率的当下,科学探索的深度如何得以保证?当科学需要被更多人理解和触碰时,应该如何被讲述、被看见?
黄浦江边的风带着夏日潮湿的热意,也带来了十年科技的回响。7月8日,“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科学峰会”举行,历届大奖获得者与顶尖学者齐聚上海,共同探讨科技前沿与未来图景。
当AI刷新速度,科研“从粗到细、由远及近”
当AI不断刷新预测速度和精度时,科学家如何跟上脚步?
科学要被看见、被讨论、被期待
在一场关于科学与未来的峰会上,“未来”从来不是抽象的词语。
“未来科学大奖不仅是一个奖项,更希望让科学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未来论坛秘书长武红提到十年前创办这个奖项时的初心,“我们希望年轻人能在成长过程中看到科学家的故事,让科学成为他们可触碰和理解的东西。”在她看来,科学要被看见,被讨论,被期待。
选择在上海举办十周年庆典,武红认为,这座城市有完整的科研生态,也有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从基础研究到技术落地,从科研教育到产业转化,上海都在为科学家的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最坚实的支撑。
未来科学大奖已经走过了十年,但“科学改变生活”的故事还在继续。正如武红所说:“科技不只是少数人的事业,它是让所有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力量。”当科学触达每个人,未来也就在每个人的脚下延展开来。
黄浦江的水依旧奔流不息,恰如这座城市里的科学正在不断积蓄向前的力量,让“未来”成为更多人触手可及的现实。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许织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