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闪闪新农人丨何杨阳:将松江大米种上云端,数字农匠耕耘农业新路

转自:上海三农 2025-07-11 15:17:20

春耕时节,智能插秧机按照规划路线平稳前行,所过之处秧苗行距均匀整齐、深度一致,智能植保机腾空而起,将药肥均匀播撒在翠绿稻田;待到金秋,智能驾驶的收割机在田间穿梭,金灿灿的水稻被自主收割。这幅充满科技感的现代农业图景,正在位于松江区新浜镇林建村的上海土是宝数字农场徐徐展开。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智能农机搭载5G网络和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在田间有序作业,实现水稻种植耕、种、管、收全流程的自动化作业。“90后”理事长何杨阳,带着新理念、新技术,以创新实践在家乡的大地,耕耘出数字农业新天地。

破局者:走数字农业的新路

何杨阳是土生土长的新浜人,大学毕业后在高校从事技术成果转化工作。尽管离开农村,他一直关注着家乡发展。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不足问题迫在眉睫,面对“谁来种田、怎样种田”的问题,结合自身工作,他开始思索如何让新科技、新技能快速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当时无人机还属于新兴领域,我也有这方面的资源,就从农用无人植保机切入,在解决农业植保劳动力问题的同时,提升作业效率。”何杨阳回忆。

2018年,何杨阳辞职回乡,创立上海土是宝农业专业合作社,将植保无人机技术应用到种田中,组建“土是宝”无人机植保服务团队。刚开始推广无人机植保时,当地农户们持观望态度,随着他们看到的无人机植保取得的实际成效,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科技对于农业的好处,农业无人机使用不断增多。

随后,何杨阳联合上海中航欣盛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建立了无人机农业应用场景实训基地,对周边区域收割机手、拖拉机手、插秧机手等进行无人机操作技能培训,先后培训160余名“农民飞手”取得了中国民用航空局飞行标准司颁发的无人机飞行执照。

2022年,土是宝完成“无人机服务现代农业(水稻种植)”标准化试点项目,制定无人机作业药、肥使用量工艺数据参数,为无人机植保作业在上海地区服务推广提供技术标准。如今,土是宝无人机植保服务队的服务范围辐射松江、青浦、金山、苏州、嘉兴等区域,年服务面积达到4万余亩次。

尽管无人机植保工作进展顺利,但何杨阳也逐渐意识到,对于水稻“耕种管收”的作业闭环来说,科技赋能部分环节,并不足以解决劳动力短缺的根本矛盾。下一步,该如何突破?何杨阳决心,探索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农业,开发农业数据一体化驱动平台,打造智慧农场,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

2020年起,土是宝与江苏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移动、自然资源部第一地形测量队等科研院校和专业团队,进行产学研跨界合作,开展农业数字化建设工作。何杨阳介绍,农业数字化建设涉及农业资源、农艺、装备和管理,“第一方面是农业资源数字化,包括土壤、空气、水质等水稻生产基础性数据,以及田块、道路、河道等所在区域数据数字化;第二方面是农业技术数字化,目前已经完成了无人机服务现代农业的水稻种植标准;第三方面是农机装备数字化,如传统农机的电控化改造和农机系统集成;第四方面是农业产品数字化,抓取每次生产的数据,将农产品形成数字化的产品。”

在土是宝数字农场,通过铺设5G农业专网,结合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人工智能、大数据,已完成“数控”升级,建立数字农业数据驱动系统。这个利用数据驱动的精准感知与智能决策系统,如同“农业智慧大脑”,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并推动了全流程标准化管理。

在田间,只见无人驾驶拖拉机,不靠农机手,自主完成精准的转弯、避障等系列操作,农机手轻点手机就能调度农机设备。通过无人机航测与地面传感器组成的立体监测网络,将每一寸土地转化为数字模型,让沉默的稻田开口说话。田间作业时,农机工作影像实时回传给数据平台,土壤、空气、水质等各种参数一览无余。这座将大米“种”在云端的智慧农场,正重新定义着现代农业的生产范式。

产学研融合打造“田间实验室”

在何杨阳的规划中,土是宝数字农场既是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又是场景应用的试验场。通过年复一年的数据积累和数字底座建设,土是宝动态完整地还原农耕作业的试验场景,为各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各项数据试验、实现技术搭载创造了良好条件,土是宝所在的稻田空间成为不少高校、科研院所理想的数字农业试验田。“我们为科研团队提供的真实作业场景,也可以帮我们一起优化系统。”何杨阳说。

说起产学研平台的建立,何杨阳如数家珍,“通过跨界融合,探索如何将顶尖院校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农业场景中,转化为田间生产力。比如上海交大团队深耕农业基础数字化,构建水稻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体系,江苏大学主导农机电控系统改造,武汉大学则提供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同时,土是宝与中国移动合作挂牌“中国移动5G+数字农业创新实验室”,与司南导航合作成立土是宝司南导航数字农业联合研发示范基地,在中国移动5G农业专网覆盖的试验田里,数据平台与农机终端的深度互联,司南导航北斗高精度定位设备正持续优化作业精度。

在这里,科技创新与田间实践的深度融合,高科技与接地气达到平衡。科研人员既能在实验室推演算法模型,又能随时与农户围坐在田埂探讨实际需求,让技术攻关始终紧扣生产痛点。

当年,何杨阳返乡创业时,他是村里第一个从事农业的大学生。到现在,土是宝成为高校学子实践创新的舞台。“通过数字农业、智慧农场的建设,可以催生出新的就业岗位,让更多年轻人可以投身农业中。”何杨阳说。

近两年,何杨阳的数字农业探索已实现了市场化的技术输出,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盐碱地改良数字平台建设、浙江省湖州市丘沃农机无人作业管理平台建设等项目,成为当地农业创新的优秀案例。“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对技术应用提出挑战,场景应用与农机调度必须匹配农时,每到关键节点,技术团队总是要与时间赛跑。”他解释道,为突破地域限制,土是宝团队持续拓展丘陵、山地等复杂地形应用场景。“动态验证场景越丰富,系统优化空间就越大。”

面对数字农业发展的窗口期,何杨阳充满信心:“我们既有自2018年创业积累的先发优势,又构建起了产学研全链条平台,希望土是宝能够稳步迈向数字农业产业核心位置。”

“把地种好、把活干好”

回顾自己创业之路,如何在农村站稳脚跟,何杨阳说“前期靠信任、后期靠实力”。村民对于何杨阳回乡创业很包容,合作社成员大多也是当地农民。他也没有辜负村民的信任,既是让科技赋能农业的新农人,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头雁”,通过“科技+品牌+服务”三轮驱动,探索出一条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路径。

何杨阳总说“我就是来干活的”,始终将“把地种好、把活干好”作为行动准则,他用技术服务农民,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合作社承担了新浜镇全镇机械化插秧年服务面积近6000亩,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年服务面积24000余亩次,带动本镇剩余劳动力年增收2万余元。

为了带领更多农民致富,何杨阳注册“土是宝”大米品牌,成立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统一种植标准与品牌,推动农户从“卖稻谷”转向“卖大米”“卖品牌”,通过标准化作业和数据化管理,提升稻米品质,合作社绿色认证面积1472亩,带动16户家庭农场主,帮助农民增收15%。

科技创新、跨界融合的步伐从未停歇。他将种植水稻的过程中融入传统中医理念,“土是宝”松江大米以绿色技术产品进入第二届进博会;探索太空育种,“松江大米”水稻种子通过航天育种返地培育,实践成果已在松江、浦东、青浦、杭州、湖州示范种植;尝试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出土是宝生态米酒、生态米粃粉等衍生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何杨阳还将目光投向农文旅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新支点,策划休闲垂钓、生态粮仓等主题项目,构建起连接城乡的沉浸式体验。通过“农耕亲子教育”科普活动,让学生们在田间课堂了解现代农业。“当孩子说长大以后也要做农业科技,我很受触动。”何杨阳说。“让更多人走进乡村,这也是我的初心。”

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全国“青马工程”农村班24级学员、上海市青联委员、松江区青联副主席、松江区人大代表……随着身份头衔越多,何杨阳深感身上的责任也越大,这也成为他持续精进的不竭动力。“每次与全国农业青年才俊、科研院所专家交流,都让我获益匪浅,在思想碰撞中自我成长。”何杨阳说。目前,他又有了新身份,作为一名江苏大学攻读农机装备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正以不断磨砺自身本领,积极应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中的更多挑战。

文:张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