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幕降临,在沪派江南松江天马山单元的首发区域,一阵蛙鸣划破了宁静。这并非寻常的夏夜小调,而是松江湿地 “原住民”——黑斑侧褶蛙的序曲。
在近期的一次夜间生态基底调查中,调查人员成功记录到这一上海本土蛙种的身影,不仅为试点区域提供了珍贵的生态本底数据,更为后续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精准实施提供了科学支撑。
生态基底调查:科学生态修复的基础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载体和实施平台,在整治前期开展生态基底调查,可为后续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精准依据。近年来,在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指导下,市土地整理中心牵头相关技术团队探索开展生态基底调查工作,秉承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念,通过多元数据分析和多种调查方法,系统摸清项目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识别生态主要问题,以自然为本,科学修复生态系统。
此项工作已在金山廊下,松江泖港、奉贤西渡等多个整治修复区域开展创新实践。2023年,在西渡街道的调查中,更是发现了珍稀植物——柄叶瓶尔小草,为当地生态修复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探索】国土空间生态基底调查发现沪上新记录物种
解密天马山单元“原住民”档案
本次在天马山单元记录到的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隶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与保护意义,目前已被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无危(LC);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近危(NT);
▷《上海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93)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诗中描绘的田园景象,主角之一就是黑斑侧褶蛙,也是大家常说的青蛙。作为松江水域的“原住民”,它们通常在清明前后出蛰,活跃于水田、池塘等湿地环境,尤喜在黄昏与夜间活动,是名副其实的“田间卫士”,对控制农业害虫起着重要作用。黑斑侧褶蛙虽分布范围较广,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它们的生存正面临挑战。因湿地缩减、水质污染、栖息地破碎化等因素,其种群数量近年来呈下降趋势。
从蛙声到行动:整治修复的实践路径
黑斑侧褶蛙被誉为“湿地环境指示物种”,对水质和空气湿度要求极高。这个发现,证明天马山区域近年来的生态修复措施已初见成效。
基于生态基底调查的结果,未来,这里还将通过湿地恢复、改善水质、构建生态廊道等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措施,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为黑斑侧褶蛙等本土物种营造更安全、更宜居的家园。
从一声蛙鸣到亩中山水,沪派江南试点建设,从读懂这片土地的"生态语言"开始。守好蓝绿基底,营造水乡底色,让蛙声依旧处,长卷展新图。
区域介绍
调研团队
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资料
1.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年)(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
3. 《上海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93年)(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上海市林业局);
4. 《上海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2024年8月)(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上海市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