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非遗正青春!同济大学非遗成果惊艳亮相

转自:上海杨浦 2025-07-09 15:11:10

近日,“非遗正青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成果展”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幕。

同济大学共有12位优秀学员精心创作的传统工艺实物作品及部分视频成果入围展览。同时,同济大学的整体研培成果合集以及博士谢晓宇的研究论文《基于行为设计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研究》在展览的“学术成果”展区重点展出,彰显了同济大学在推动传统工艺保护与活化传承方面的重要贡献。

此次赴京展出的12件同济学员代表作技艺精湛、创意新颖,涵盖了紫砂、石雕、金漆镶嵌、绳编、草编、金银锻制等多种非遗门类,其中近半数为跨界创新之作。

梁贵川:《纸戏·玉兔》

作品灵感源于传统折纸,创新设计成紫砂茶器,并融入现代纹饰。

徐立红:《云舞霓裳》

作品巧妙地将传统绳编技艺与珠宝、玉石等现代材料结合,焕新古典云肩之美。

冉静坡:《廿十四》

作品将曲阳石雕创新应用于香薰蜡烛盛具,赋予石材新的功能与意境。

其它部分入围成果展的作品

这些作品生动展现了同济大学非遗研培计划在激发传承人创新思维、探索传统技艺现代表达方面的丰硕成果。

深耕研培,育才传薪

作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的重要参与高校,同济大学自2016年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依托设计创意学院非遗研究中心,至今已举办15期高质量非遗研培班。研培项目覆盖木雕、龙泉青瓷、竹编、漆艺、制纸、陶器烧制、金属锻制、玉石雕刻等15大主题,累计培训433位具有非遗创新意识的领军人才。

研培工作以“非遗+设计+生活”为核心理念,旨在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实现活态传承。通过系统培训,着重提升学员的设计创新、审美鉴赏、市场运营及传承实践等综合能力,助力172位学员成为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包括1位国家级、45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成效彰显,多维赋能

研培计划不仅有力推动了学员作品的创新转化,参展作品超过200件,有效促进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深度融合,更在经济效益上取得亮眼成绩。学员结业后成效斐然,例如第十四期“漆艺创新设计”研修班学员的非遗产品销售额提升10%-50%,新增销售额超500万元;第十二期“银饰锻制技艺”研修班学员成功带动就业481人,为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社会传播层面,项目联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打造的《非遗来了》节目,连续推出19场传承人口述史直播,收听量突破500万人次,有力推动了非遗保护理念的社会普及。

此外,研培资源还有效反哺了学校的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开设了校级精品公选课“非遗走进现代生活”,邀请70余位高校教师和国内外行业专家授课,并鼓励师生在专业课程和毕业设计中融入非遗元素,深化理论研究,为非遗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