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北路与沪太路交会处,1996年建成的家具大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72岁的业委会主任徐文荣站在小区门口,望着新安装的智能道闸缓缓升起,眼角漾起笑意。
从国企厂长转身社区“当家人”,这位老党员怀揣着深厚的为民情怀,用近7年的时间,将一个面积不足3万平方米、居住着312户居民的老旧小区,打造成居民交口称赞的和谐家园,书写下新时代社区治理的鲜活范本。
左二为徐文荣
巧解“纠纷”
把矛盾化解在门栋里
“徐主任,23楼和24楼吵起来了!”
在老旧小区,“漏水纠纷”向来是引发邻里矛盾的“导火索”。家具大厦1080号的23楼与24楼业主,就因渗水问题多次向12345投诉,矛盾一触即发。面对这一棘手状况,徐文荣展现出老党员的担当。
他不辞辛劳,一次次督促物业上门查看,还协调居委会找来专业人员进行精准“诊断”。经过仔细排查,问题根源锁定为24楼张阿姨家空调排水管处理不当。
徐文荣随即联合物业、居委会,启动“三方联动”机制。他耐心地与张阿姨沟通,分析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在他的努力下,张阿姨最终同意主动整改,拆除地板并重接管道。
一场可能升级的邻里风波,最终在双方握手言和中圆满解决,徐文荣也收到了致谢锦旗。无论是空调滴水、垃圾堆放,还是装修噪声等问题,徐文荣都以实际行动证明,业委会能够成为化解邻里矛盾的“粘合剂”,让小区重回和谐宁静。
指尖治理
3分钟响应的民生闭环
“徐主任,1080号楼电梯有异响!”
微信群里的一则消息刚弹出,3分钟后,物业维修工便已赶到现场。
在徐文荣的积极推动下,业主群升级为“线上治理中枢”,形成了“业主@物业接单—业委会督办—结果晒群”的高效闭环模式。这种“指尖上的群众路线”,让小区事务的处理效率大幅提升。水管爆裂,2小时内便能修复;装修扰民,30分钟内即可劝阻。
“群里反映,马上解决,省心!”
业主们的这句称赞,是对业委会工作的最高认可。
“业主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这句话,徐文荣常挂在嘴边。正是秉持着这种“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态度,业委会赢得了居民们的广泛信任。如今,“指尖一点就有人管”,已成为家具大厦居民心中最踏实的幸福感。
破局资金
零成本撬动智慧升级
“维修资金不足怎么办?”
一次会议上,物业经理的话道出老旧小区的改造难题。这个建成于1996年的小区,急需进行全面的“体检维修”和智能化升级。
面对捉襟见肘的维修资金难题,徐文荣带领业委会大胆创新,开创了“社会资本筹集”新模式。他四处奔走,积极与社会力量沟通协商,最终成功促成广告商全额投资。
广告商为小区安装了智能车辆识别系统、升降道闸、岗亭操控及视频回放系统,并承担了两栋楼边门及门禁系统的全部费用。
业主们纷纷点赞:“徐主任真有办法,为我们省了钱,还办了实事!”
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极大缓解了维修资金压力,更以“零成本”实现了小区管理的智能化升级,让居民切实感受到“智慧社区”带来的便利与安全。
左一为徐文荣
从“国企红管家”到“社区金招牌”,徐文荣用脚步丈量小区的每一寸土地,以真诚和智慧赢得了居民的信任。这位满头银发的老党员,将312户居民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结出了新时代社区治理的甘甜果实。
“小业委”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基层单元,在徐文荣的带领下,释放出化解大矛盾、连通大民心、撬动大资源的“大作用”。
记者:陈洁
编辑:陈攻
资料:天目西路街道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