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对话街区书记丨烟火丹心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7-06 20:59:15

在闵行的街头巷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放下办公室的文件,拿起走访簿,当起了商户邻里的贴心人和解难人。他们把街面商户的愁容当作心头事,把居民的需求记成备忘录;他们用脚步丈量巷陌,他们用真心点亮霓虹,烟火丹心,城市温度。他们就是闵行68名街区书记,让我们看看他们如何成为街区治理的“主心骨”。

从困难到需求:

实现“坐等诉求”到“上门问需”的转身

“很难、相当难、无从下手”到“我能为你做些什么”,街区书记正用实际行动将被动变为主动,通过汇集多方面力量,解决街区商户居民急难愁盼问题。从停车费、办公场地再到商户引流,一件件原本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正慢慢变为可能。

为了给商户引流,提升商业活力,申北街区书记王晶通过深挖商户需求,让“数据台账”变成“可视烟火”,推出“申北十二食辰”特色IP,借助自媒体平台开展多元化“探店”宣传活动,精准聚焦街区“老店”与特色商户,全方位展现街区商业魅力,让街区“流量”源源不断。在街区走访过程中,王晶书记会详细记录每家店的诉求,并逐户制定“一店一策”的升级方案,精准提升街区商业业态。

美乐汇街区书记张辉则有本“商户心事簿”,记录着炒货店老李女儿的就业难题。当老李随口提到女儿正在找工作并且专业是新媒体,他立刻想到街区广告公司的需求,当天就牵线搭桥。这种“把商户的事当自家事”的用心,让美乐汇街区的商户们说:“有事找辉哥,准没错!”张辉通过走访实现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用融入日常的“没事找事”换来街面“小个专”们“有事找你”的信任。

从“i人”到“e人”:

用主动破局传递城市温度

“书记不是生来就是‘e’人,可能本身有点社恐。”这是很多街区书记真实的心声,但为了更好服务街区商户,他们努力跳出“舒适圈”,克服社交“恐慌”,勇敢迈出“社牛”第一步。

为了拉近与街区商户居民的距离,兴农街区书记李燕用对孩子的心对待每一位服务对象,让家的温暖在街区蔓延。当看到外卖小哥整日在街头风餐露宿,她看在眼里,疼在心头,决定每月为外卖小哥们举办一场集体生日会,为他们搭建一个温暖的“家”。当看到街区道路转弯处的隔离栏阻碍了大货车通行,并有安全隐患,她第一时间联合镇城建中心与区级部门实地勘察,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拆除部分“机非隔离栏”,拓宽转弯半径。

华美街区书记汤莉君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一张特殊的照片——与商户钱阿姨的拥抱。这个拥抱背后,是他从“政策宣讲者”到“情感连接者”的转变。初到街区时,他发现传统走访常被当作“走过场”,直到一次给钱阿姨端去热汤面的经历,让他明白“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对他而言,走访的过程其实就是传递美好的过程。

从“数字”到“故事”:

把街区装进心里的“活地图”

对于街区书记而言,总有一些数字常常挂在嘴边,这一串串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沉淀的是街区书记对商户居民满满的深情。

君莲街区罗春梅书记的电脑里,存着一份“君莲街区基因图谱”:303家“小个专”商铺、304家企业、30名快递小哥的详细档案,甚至连流动党员的老家习俗都有标注。这份“数字情书”背后,是她五轮全覆盖走访的足迹。最让人动容的是面馆老板的转变——从最初的排斥到主动担任街区合伙人,只因罗春梅用心用情把每个“小个专”当作自家人,闲暇时与他们唠家常,困难时第一时间送去温暖。

陈琳初到居民区、个体工商户和新就业群体最为集中的永德街区时,便发现一个尴尬现象:不少小商户不知道“党支部”。于是,她将7家新兴领域党组织、1043家商户的分布烂熟于心。当商户拨通5191热线抱怨门口杂草时,她当天就带着绿化养护人员上门;当外卖小哥被小区禁行时,她连夜协调开发商拿出过渡方案。这种“你找我,我就有空”的响应速度,让5191赋能热线成了比12345更高效的“民生直通车”。

在闵行,68名街区书记平均每天走访1000多个商户,他们的微信运动步数常居榜首,手机里存着最详尽的“街区百科”。从为小哥送早餐的清晨,到帮商户搬货的深夜;从调解邻里纠纷的耐心,到设计街区IP的创意,他们用“铁脚板”走出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路径。当书记们能叫出每个商户的小名,当居民愿意把心事说给“阿姐”“辉哥”听,当新就业群体主动参与街区治理,闵行的街头巷尾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城市的温度,就在那些被“装在心里”的寻常日子里。

图文:闵行组工
转录编辑:陈亦静
初审:陈怡婷
复审:范仲毅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