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长三角校长论坛联合采访活动于合肥市第四中学进行。作为安徽省参与本届(2025年)论坛的中学,合肥四中紧扣“AI与教育教学”主题,全方位、深层次地向来自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江苏省教育厅教育宣传中心)、浙江省教育宣传中心、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的采访团,展示了其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领域的卓越创新实践成果。
合肥市第四中学前身为1929年创办的安徽省立第六女子中学,2018年于滨湖新区重启办学。学校秉持“为未知而学,为未来而教”理念,师资力量雄厚,设施一流。恢复办学后屡获殊荣,获评多项国家级及省、市级称号。近年来,学校以AI赋能教育,在教学、管理、评价等场景深度应用,构建全场景智能教育体系,探索“人机协同”育人新范式,成为智慧教育领域的创新典范。
合肥市第四中学
合肥四中校徽以非棱角方形为外形,外圆内方,象征教育品牌与学子蓬勃发展,体现四中人的行事准则。四只两两相对的象,呼应《易经》“四象”,谐音朝气与新气象;象相连成“如意”,寄寓顺利福运。中间“1929”标明学校前身建校年份,与方形构成“一”,契合“一四同宫”吉兆。校徽整体如中国结,寓意四季如意、团结幸运,绿色主色调彰显青春与成长。
合肥四中智慧课堂常态化应用
联合采访当天,记者团首站踏入学校科创中心,这里犹如一座给予学生知识与创新平台的宝库,人工智能、3D打印、机器人、智能造物、智木工坊等特色课程琳琅满目。学生们现场大显身手,熟练地演示着3D打印设计、无人机飞行、机器人舞蹈、人工智能对话等项目,并自信地与记者分享课程学习对自身创新能力与跨学科思维提升的显著作用。
数据资源中心主任高晨馨带领记者参观学校科创中心
在现场操作无人机的魏雨航同学告诉记者:“通过编程实现无人机避障,让我对编程和人工智能技术有了更深理解,希望未来能学习相关专业。”
无人机避障飞行
3D打印
与人工智能对话
机器人设计项目
记者了解到,为推进AI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通过别具一格的“三节课”提升师生信息素养。面向中层以上干部,开展前沿技术研修,围绕“AI+教育”组织专题研讨,如2024年3月全体中层干部就AI技术应用场景开展集中研讨,凝聚了数字化转型的决策共识;面向全体教师,借助常态化教研活动提升教师AI工具应用能力,2024年4月面向各学科组及全体教师开展AI应用培训及案例分享,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借鉴;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开足开齐人工智能通识课,还自2020年起开设人工智能校本选修课,截至目前,已累计培养学生获人工智能领域省级以上奖项128人次,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科创中心里的学生获奖证书展示墙
在学校的四为楼(教学楼),记者采访团实地深入了解AI在教学场景中的落地应用情况。在办公室内,教师正借助实时学情分析系统,如同拥有了一双“慧眼”,能够精准定位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并巧妙利用生成式AI优化教学设计,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在教室里,依托智慧课堂,教师们开展着高效且趣味盎然的课堂互动,生成式AI宛如神奇画笔,为学生呈现出一幅幅动态画卷,将抽象知识具象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智能批阅机高效运转,为所有学生批阅英语作文,并逐一生成个性化评价,助力学生明确改进方向;教研室里,英语教研组正依据自动生成的评价数据,开展精准教研,使教研活动更具实效。
英语组基于智能批阅生成的评价数据开展精准教研
在英语教研组一角,记者看到由科大讯飞打造的智能批阅机正在快速处理全年级英语作文。这款搭载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设备,不仅能精准识别语法错误,还能从篇章结构、情感表达等维度生成个性化评语。英语老师姚云展示着系统生成的班级写作能力分析报告:“过去批改120篇作文需要半天,现在AI只需一小时,而且针对每位学生给出的评价相当细致到位。教师腾出的时间可以深入分析学生的思维瓶颈,设计针对性训练方案。”
智能批阅机批阅英语作文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学校数学组已形成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精准备课流程——教师输入教学目标后,AI自动生成多版本教学设计、跨学科拓展案例和分层习题,经教研组二次开发后形成个性化教案,备课效率提升40%以上。数学教师张笑磊感慨道:“AI工具能根据学生反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开展分层教学,让备课更高效。”
AI助手辅助数学分层作业设计
在语数外之外的教学场景中,AI也带来了新气象。以学校的地理学科为例,教师运用AI工具及智慧课堂等,带领学生开展超级月亮观测项目,利用AI模拟软件,为学生直观、生动地演示月相变化规律,软件精准模拟出月亮在不同时期、不同位置的形态变化,将抽象的月相知识可视化,帮助学生轻松理解月亮、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何导致月相的周期性变化。通过这一项目,学生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融会贯通,最终完成了一份份月相观测课题,充分彰显了项目式学习的深度。
据悉,学校自2019年实现智慧课堂全覆盖,教师常态化使用率达75%,学生使用率达92%,形成了“资源推送-课堂互动-数据采集-精准反馈”的闭环教学模式,为AI技术的深度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场景支撑。同时,以“预习单+智慧课堂”为载体,建立“三段式”学习模型。课前,推送个性化预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中,依托智慧课堂实时采集分析课堂行为数据,增强师生互动质量;课后,基于错题数据自动生成分层巩固练习,实现精准学习闭环。目前,该模式已在语文、数学等9大学科形成系统化实践成果,并汇编成9册教学案例集。
此外,通过智慧作业系统采集学习数据,AI算法自动归类高频错题并推送变式训练,教师根据系统反馈开展分层辅导,有效提升作业讲评的针对性,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形成“数据诊断-精准干预-效果追踪”的辅导机制。构建AI驱动的立体化评价系统,生成学生个性化知识掌握图谱,支持其自主查漏补缺;通过分析教学行为数据,为教师输出课堂效率评估报告;挖掘学科共性薄弱点,指导教研组优化教研主题设计,全面升级教学评价体系。
学生成长发展中心呈现了AI赋能心育的显著突破。中心主任陈园园介绍,学校依托“525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借助智慧课堂、心理测评平台实时采集学生心育数据,AI分析生成预警报告,再结合特色活动“青葱对话”,实现了心理健康干预的精准化与前置化。“数据驱动的管理模式,让心育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关怀。”她着重强调。
智慧体育对接体测数据,辅助教师开展精准教学、个性辅导,助力学生体质健康提升;智慧心育实现每学期全体学生心理测评全覆盖,结合AI心理课程自动匹配干预方案;“青葱对话”特色活动为学生打造倾诉树洞,三年来收到学生留言超30000条,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形成危机预警,为学校“525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有力支撑,有效提升心理健康管理效能。
学生成长发展中心主任陈园园介绍智慧心育
合肥四中学生成长发展中心,建成于2019年,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共10间功能室,主要用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生涯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等三个方面工作。室内墙体彩绘全覆盖,着力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有效实现环境育人。2021年,合肥四中智慧校园系统中开发的“智慧心育”子模块投入使用,借助信息化手段助力开拓心育工作新路径。
陈园园介绍,中心每周定时发布一期“青葱对话”活动,学生可以在线给心理老师留言,表达自己的困扰、问题、心情等。心理老师则给予一对一个性化回复,给学生提供一个私密的抒发情绪、寻求帮助的通道。“心理老师的回复在化解问题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及时的心理支持,避免心理困扰严重化。同时,我们还会梳理出各年级共性问题,在每周的行政会上通报,为年级部的教育教学管理助力。”
在集中交流环节,合肥四中校长毛晓斌从办学历史、文化建设、五育融合等九个维度深入阐释学校发展理念。他指出,学校立足“为未知而学,为未来而教”的办学宗旨,全力构建“全人培养、全员参与、全程发展、全域联动”的智慧校园生态,以此推动五育融合与核心素养培育。
谈及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毛晓斌表示:“技术变革教育的力量前所未有,唯有主动拥抱方能抢占先机。”他介绍,学校以“教、学、评、研、管、服”六方面为切入点,重点推进AI在学情分析、资源生成、课堂评价等场景的应用,并发布AI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规划,期望通过“全员AI素养提升、教育教学赋能、治理效能升级”三大行动,构建可复制的AI教育应用范式。
数据资源中心主任高晨馨详细解读了《合肥市第四中学AI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规划》,其核心目标是建成覆盖“教、学、评、研、管、服”的全场景智能教育体系。推动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能力培养者”进阶;学生从“知识接受者”向“智慧探索者”蜕变;教育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从“大规模普及教育”向“大规模因材施教”升级,形成“人人想用、人人会用、人人善用”的发展格局,助力学校教育质量与治理效能双提升。早在2020年,学校便启动教师全息档案建设,通过AI分析教学、科研、培训等多维度数据,形成教师信息素养报告及专业发展建议,学校依据档案数据动态调整师资培养策略,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模型。
在记者提问环节,围绕AI技术对教师角色的影响展开了深度探讨。针对《少年日报》记者提出的“AI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后,空余时间应如何安排”的提问,毛晓斌表示:“技术解放的是重复性劳动,而非教师的核心价值。腾出的时间应聚焦于更具创造性的工作——设计个性化学习方案、深化师生情感互动、开展跨学科教研,以及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毛晓斌校长接受记者采访(学校提供)
对于“如何推动技术基础薄弱的教师积极拥抱AI”这一问题,毛晓斌表示:“变革需要过程,学校坚持‘分层培训+场景驱动’策略。”他介绍,学校已建立“骨干引领、全员共进”的培养机制,鼓励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形成全面应用的良好氛围,“让教师从‘想用’到‘会用’,最终实现‘善用’”。
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主任姚江龙在总结中高度评价合肥四中的探索,他表示合肥四中以人工智能为重要抓手,构建了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并重的教育生态,不仅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也为区域教育协同创新提供了切实可行、可落地的参考范式。姚江龙进一步指出,本次联合采访活动通过深度挖掘学校经验,将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在智能教育领域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助力构建更开放、包容、创新的教育新格局。
作为智慧教育的勇敢探路者,合肥四中以AI为强劲羽翼,在传承与创新中奋力书写教育新篇章。这场融合科技与人文的精彩展示,不仅充分彰显了学校的前瞻视野,更为区域教育数字化升级提供了极具价值、可借鉴的范式。未来,随着长三角教育协同发展的持续深化,AI赋能教育的“四中经验”必将激荡出更为广阔、深远的回响。
文字:顾力丹
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拍摄
编辑:曹轶姗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