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检察机关的司法救助,让我得以及时治疗并开展康复训练,目前左手已经能握东西了,争取早点康复,尽早工作。”
2025年6月中旬,静安区人民检察院未检检察官任文娟电话回访一起故意伤害案的被害人,当听到小李略显高兴的声音时,她宽慰很多。
2024年12月22日22时,上海某足浴店内的争吵声刺破冬夜。年轻的服务员小于因工作纠纷,持水果刀砍向同事小李,致小李左尺骨粉碎性骨折、左前臂创伤,经鉴定构成轻伤一级、二级。案发当日,小于明知同事报警,仍在案发地等公安前来处理,并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躺在病床上的小李不仅承受着手臂受伤带来的剧痛,更面临着施暴方分文未赔的困境。
同年12月30日,该案移送至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承办检察官任文娟在审查案卷时发现:一方面,未成年人案件需贯彻“教育挽救”方针;另一方面,被害人小李的治疗费用已捉襟见肘。
当法律遇上民生,必须找到刚性与柔性的平衡点。”任文娟在工作日志中写道。
任文娟第一时间为小于请了法律援助律师,认真讯问嫌疑人后,确认了小于故意伤害致人轻伤,但未进行任何赔偿的事实。综合全案证据后,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于2025年1月6日依法以小于涉嫌故意伤害罪对其批准逮捕。
启动“鉴定+救助”双轨办案模式
2025年农历新年前夕,小李母子带着两项诉求走进静安区人民检察院控申窗口:申请重新鉴定伤情、申请司法救助。原来,治疗中医生发现小李左尺神经及肌腱断裂的新伤情,恢复周期延长,而此前公安机关未采纳其重新鉴定申请。任文娟得知后,立马联系小李,核实其新伤情。此时距春节仅剩2天,鉴定机构即将休业,如何在程序期限内完成“鉴定+救助”双线推进成了任文娟思考的问题。
检察官带被害人启动重新鉴定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要充分考量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考虑到案件尚处于侦查阶段,审查起诉期限与伤势鉴定周期叠加,且鉴定期间办案周期不停止计算,任文娟决定与时间赛跑。任文娟理了一下头绪,迅速启动“双轨”办案:
一方面
维护程序正义。她同步咨询原鉴定机构及第三方机构,确认神经肌腱损伤可作为重新鉴定依据,且极有可能新增轻伤等级,这直接关乎量刑基准以及民事赔偿,必须确保伤情评估的完整性。2025年2月5日开工首日,她立即致电小李母子,明确重新鉴定程序要求及所需材料清单。
另一方面
民生保障跟进。她又立刻咨询院控申部门,确认了司法救助先行启动的可行性。经与控申部门联动核查发现,小李手术费虽由足浴店支付,但后续康复需持续支出,其母在沪陪护致家庭收入减半,家庭仅靠父亲一人供养两个孩子读书生活,再加上上海租房开销,经济方面雪上加霜。
检察官询问被害人家属相关情况
2025年2月12日,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依法作出司法救助决定,救助款迅速发放到位。2月27日,重新鉴定报告出炉,新增左尺神经断裂伤构成轻伤二级,为民事赔偿奠定更充分依据。拿到救助款与鉴定报告时,小李的手微微颤抖:“检察官帮我们‘抢’出了治疗时间。”
日前,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对小于提起公诉。
静安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办案团队
检察思考:法律有尺度,未检有温度
这起案件是静安区人民检察院未检办案团队践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缩影。“未检工作是‘带温度的法律实践’,这是未检检察官的职责,更是社会的期待。”团队负责人肖立表示,办理未成年人案件必须平衡三重关系:对涉罪未成年人,要秉持“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理念,精准施策,最大限度挽救未成年人,依其身心特点探索心理疏导、技能培训等多元救助,助其早日回归正轨;对于未成年被害人,要建立“一站式”取证救助工作机制,避免反复询问造成二次伤害,同时要给予特殊关爱与保护,提供必要的经济救助、心理干预等,帮助其走出创伤;对成年被害人,要依法告知其权利,同步推动民事赔偿,促进案结事了。
“当小于在看守所签下自愿认罪认罚具结书,留下悔恨的眼泪,当小李的左手重新握住杯子,我们看到了法律对两位年轻人既有惩治恶的锋芒,也有护佑善的温度。”任文娟表示,这起案件的背后,是检察机关对“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生动实践——让未成年人在法治轨道上重塑人生,让被害人在司法关怀中重燃希望,正是新时代检察履职的价值坐标。
(文中涉案人员均为化名)
记者:张琦
编辑:叶苹
通讯员:苏双丽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