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经信委 > 文章详情

上海“智”造先锋:AI重构工业新范式下的柔性生产

转自:上海经信委 2025-05-27 23:37:38

转载自:新华网

在上海长宁区的黑湖科技展厅里,一块实时刷新的电子屏上跳动着数万家工厂的生产数据——某食品企业的饺子皮切割模具利用率因AI工艺优化提升23倍,某新能源车企的订单响应时长通过智能排产缩短至原来的1/3。这并非科幻场景,而是AI深度渗透制造业后,“未来工厂”在上海落地的真实缩影。从重型装备到食品乳业,从工业软件到供应链平台,上海正以AI为笔,在柔性生产的画布上勾勒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范式。

上海汽轮机厂车间内,AGV智能搬运机器人随处可见。

重型装备的“数字蝶变”:数字化让百年汽轮机厂焕发新生

在闵行区的上海电气电站汽轮机厂车间,一台运行了30年的汽轮机缸体加工设备旁,一位年轻工程师正通过AR眼镜接收数字化系统的实时工艺指导。“过去加工一个百万千瓦级汽轮机转子,需要资深技师凭经验调整参数,现在依托于数字化技术,系统能根据技术材料数据自动生成最优路径,加工效率大幅提升30%以上。”这家诞生于1946年的“中国汽轮机摇篮”,如今正通过数字化重构生产逻辑。

上汽厂的转型始于对“数据沉睡”的破局。过去,车间里80%的设备数据未被有效利用,排产依赖人工经验,面对爆发式的订单时常捉襟见肘。几年前,企业开始打造全流程的数字化生态,将数千万千瓦产能的设备参数、工艺路径等数据接入企业数据中心,形成“数字孪生”模型。如今,系统可根据订单需求快速形成设计方案,生产计划精确管控到工序级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动态调整,使大型装备设备的生产过程等待时间大幅下降43%。

“数字化不仅是工具,更是重构生产关系的钥匙。”上海汽轮机厂副总经理韩雷指着车间大屏上的实时能耗曲线说,通过动态优化切削参数,大型转子的加工能耗下降18%,年节约电费超300万元。这种变化背后,是数字化对传统制造业“刚性生产”模式的颠覆——当汽轮机厂能像拼装乐高一样灵活组合工艺模块时,其承接装备订单的能力得以大幅提升。

乳业全链的“智能跃迁”:从牧场到餐桌的AI管控网

在光明乳业华东中心工厂的中控室,屏幕上18000个控制阀的实时状态闪烁如星。“现在每包鲜奶从牧场到货架的全流程数据,都能通过AI系统追溯至54个关键节点。”光明乳业数字化中心高级经理徐剑华点开手机APP,金山智慧牧场的奶牛健康数据正实时同步——通过项圈和AI算法,系统能提前24小时预测奶牛发情期,配种效率提升15%。

这家拥有114年历史的乳企,将AI应用渗透至全产业链:在牧场端,TMR精准饲喂系统通过分析每头奶牛的进食数据,使饲料利用率提升12%,年节约成本800万元;在生产端,AI温控系统将巴氏杀菌温度从85℃降至75℃,既保留更多活性物质,又实现能耗下降9%;在物流端,领鲜物流的58座仓库通过AI算法优化路径,使冷链车日均配送效率提升35%,成为行业首个五星级冷链资质获得者。

最具突破性的是“随心订”平台的转型。当传统送奶入户业务遇上电商浪潮,光明通过AI重构消费场景——系统根据350万家庭的订阅数据,动态调整产品组合,使低温鲜奶复购率提升40%。“现在我们不是卖牛奶,而是用AI为每个家庭定制‘鲜食方案’。”徐剑华展示着平台的“四随服务”:消费者可随时调整配送时间、更换产品品类,背后是AI对供应链柔性的支撑——2600吨日产能的工厂,能同时处理超过100种定制订单。

工业软件的“中国方案”:AI让中小工厂迈入数字化快车道

“过去接一个非标订单,光拆解工艺就得花3小时,现在 A1生成工艺路径,取代人工排程与派单,工艺准备时间缩短 60%。”东莞某钣金厂的黄老板点开黑湖科技的“黑湖小工单”小程序,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给美国某医疗设备订单的生产进度--系统已根据订单紧急程度、工人数量、工艺路线和库存等,生成了最优生产计划,随时查看订单生产进度。这种“轻量化”AI 工具,正让中国 几万家中小工厂尝到数字化甜头。

作为中国制造业云化生产管理软件市场占有率42.7%的领军者,黑湖科技将AI作为破解中小工厂转型难题的核心。其推出的“CAD图纸自动解析”功能,能识别图纸中98%的工艺参数,某模具厂借此将工艺准备时间从8小时压缩至20分钟;“分布式智能体”系统则接管了43%的生产节点决策,某食品企业通过跨车间产能调度,使突发订单响应速度提升3倍。

“传统MES系统定制周期3个月起步,我们用AI生成代码,1~2天就能完成。”黑湖科技创始人、CEO周宇翔展示着后台的“数字工厂定制Agent”,目前已形成覆盖汽车零部件、光伏等12个行业的工艺知识库。当某新能源车企需要新增一条电池Pack产线时,系统自动调取相似案例的参数模板,使产线调试时间缩短60%。这种“中国效率”,正成为全球制造业数字化的新标杆。

供应链网络的“智能编织”:AI打通全球制造的“毛细血管”

在海智在线的上海总部,大屏幕上27种语言的订单信息实时滚动——法国某直升机制造商的高精密齿轮订单,正通过AI匹配系统对接给西安的3家工厂协同生产。“这个齿轮的齿形误差要求比头发丝还细,传统模式下找供应商要2周,现在1小时搞定。”海智在线董事长佘莹点开订单详情,系统已自动拆解出粗加工、热处理、精密磨削等6道工序,并匹配了最优产能组合。

这家连接70万中国工厂和28万全球买家的数字化平台,用“2+5+2+1”AI体系重构了非标零部件贸易逻辑:“以图搜厂”功能通过图像识别技术,使杭州某智能锁企业的寻源效率提升14倍;“供应链智能组织系统”则将分散的中小订单聚合后分配,使宁波某机加工厂承接新能源电机零件订单时,成本降低3%。最具创新性的是“拆集派”系统——当某医疗机器人企业需要打样10个骨科零件时,系统将订单拆分至5家专精工厂,既解决了“小单没人接”的痛点,又保证了工艺精度。

“AI让中国供应链的‘韧性’看得见。”佘莹指着平台的“产能地图”说,当疫情导致深圳某电子厂停产时,系统在2小时内为其订单找到了东莞、苏州的3家备份工厂,这种“弹性网络”使平台订单履约率保持在98.7%。2024年,海智在线平台交易额达226亿元,其中AI驱动的跨行业订单占比超40%,成为全球制造业供应链数字化的“中国枢纽”。

从汽轮机厂的重型装备到乳业的柔性生产,从工业软件的算法创新到供应链平台的网络协同,上海“智”造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核心命题:AI对制造业的改造,已从工具层面向范式层面跃迁。当机器不再只是执行指令,而能自主优化工艺;当工厂不再是孤岛,而能动态组网;当数据不再沉睡,而能驱动决策,中国制造业正通过AI解锁“柔性生产”的密码——这不仅是产能的提升,更是工业文明从“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向“个性化精准服务”的历史性跨越。在上海这片创新沃土上,“未来工厂”的范式变革,正为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着鲜活的中国方案。

欢迎转发,但请注明出处“上海经信委”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