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历史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5月26日,在扬州大学的校园内,一句句铿锵有力的宣言,拉开了扬州大学“烽火丰碑:从抗战记忆到时代使命的青春对话”主题活动的序幕。为了让历史不被遗忘,让更多青年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和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扬州大学邀请了98岁的老兵陆锦华讲述过去的故事,并举办了“永不褪色的记忆”抗战史主题展。
其实,这次活动与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口述史团队有关。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10年前,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韩宾伟同学发起“与时间赛跑——抗战老兵拯救之旅”行动。他说:“他们的肩膀扛起了一个时代,他们的故事不该湮没于历史长河,我想记录下每一位老兵的故事,并讲给大家听!”于是,在这10年间,一届届同学不断接力,组成扬州大学口述史团队,前往全国多个省份采访还健在的抗战老兵。他们也从“史料采集者”成长为“精神传承者”,抢救性地留存了百万字鲜活的历史切片。
98岁的老兵陆锦华是他们的采访对象,“永不褪色的记忆”抗战史主题展中,有不少是同学们在走访老兵过程中收获的物件。
在展览现场,有两份印着百余位老兵红掌印的卷轴,这些是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口述史团队和江苏省红色文化收藏委员会主任李臣星在一次次采访老兵后留下的。每一个鲜红的掌印背后都有一位老兵,他们都是一块历史的碎片,却拼凑出民族的苦难与荣光,承载着时代的重量与温度。
98岁的陆锦华用手轻轻触碰每一个掌印,回忆着那段峥嵘岁月:“我们可能不认识,但都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但是当抬头看着现场的年轻人,他又说,“南征北战,艰苦战斗,枪林弹雨见过很多,那时只想到为了后人、为了国家,所以现在看到你们这些青年人我非常高兴。”
陆锦华
参加活动后,2024级学生寇旨言感触颇深:“我仿佛看到了先辈们浴血奋战的模样。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必须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从2015年到2025年,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口述史团队以抢救抗战记忆为使命,行程逾2万公里,跨越15省56个乡镇193个村庄,完成273位平均年龄90岁以上抗战老兵的口述史记录,留存超3000小时珍贵影像。在2023年国家公祭日前夕,团队曾向扬州市档案馆捐赠了一份标注日军间谍机构东亚同文书院整理的报告。他们用薪火接力的方式,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构建起江苏省首个民间区域抗战史料库。
在走访的过程中,一名名扬州大学口述史团队的成员们也经历着不一样的成长。“他们是历史的亲历者,也是时代的缩影。一个人便是一座活的历史丰碑,他们的精神穿越百年仍然坚强有力!”团队成员杨田甜在采访中说。受抗战老兵精神指引,杨田甜毕业后进入盐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扬州大学中国史24级研究生张欣蕾动情地说:“十年薪火相传,百年烽火记忆。未来,我将赓续前任团队的精神使命,以青春之脚步丈量祖国山河,以青春之声讲述英雄故事!”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