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在政府新闻发布会里找到“新闻密码”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5-27 18:33:52

作者:尹玉涛来源:《全媒体探索》2025年4月号

当前,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并邀请媒体参与报道,已成为各级政府向社会公开发布重大事项、让大众及时了解掌握社会经济民生信息的常规工作和重要渠道。在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挖掘到新鲜出彩、有关注度、传播价值大、受众喜闻乐见的大流量新闻,更成为各家媒体参加政府新闻发布会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大众网承接了山东省政府新闻办、济南市政府新闻办组织的数百场新闻发布会直播任务,并在挖掘发布会里关注民生的大流量新闻方面做了一系列积极探索。

打好提前量,带着市民关注的问题上会

政府新闻发布会作为权威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既是政府部门传递政策动向的窗口,也是媒体获取核心新闻线索的关键渠道。每周,大众网都会收到来自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和济南市政府新闻办的发布会邀请函。面对这些常规性政务活动,如何突破程式化报道的局限,挖掘出具有传播价值的大流量新闻,成为报道团队重点研究的课题。

所谓“大流量新闻”,本质上就是能够引发受众共鸣、愿意主动分享、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优质内容。这类新闻通常具备三个特征:一是信息权威准确,来自政府第一手发布;二是内容贴近民生,解决群众实际关切;三是形式新颖生动,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

接到发布会通知后,大众网·海报新闻政府新闻发布会报道小组(以下简称“报道小组”)会立即启动专题策划机制。报道团队坚持“用户思维”导向,从市民关切的角度出发,通过舆情分析和线索征集,梳理出大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这些精心准备的问题会通过官方渠道提前反馈给新闻办,为后续的采访报道奠定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政府新闻发布会的形式不断创新,除了常规的会议厅发布外,还出现了项目现场发布会等新形式。例如,在济宁新能源船舶制造项目现场举办的发布会,就要求报道团队做好移动采编、现场直播等全方位准备。

在具体报道实践中,报道团队确立了“内容为王、渠道为要”的工作思路。一方面,通过直播、文字、图片、视频等全媒体形式构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着力挖掘那些具有社会关注度、民生贴近性和传播时效性的新闻点。

要实现从常规政务报道到大流量新闻的跨越,关键在于转变报道视角。报道团队在实践中总结出“三个转变”:从单纯传递政策条文转变为解读政策影响;从官方表述转变为百姓语言;从单向传播转变为互动传播。通过这种转变,既确保了新闻的权威性,又增强了内容的可读性和传播力,使政府新闻发布会真正成为连接政府与民众的信息纽带。

前后方联动,构建即时高效采编发全流程机制

在政府新闻发布会现场报道中实现大流量传播效果,需要构建一套高效的采编发全流程机制。这一机制包含四个关键环节。

首先是快发机制。报道团队抵达会场后,立即与主办方对接获取通稿材料,利用提前掌握的策划重点快速筛选核心信息,在发布会进行过程中即完成初稿撰写。通过建立“绿色通道”审核流程快速审核,确保在发布会结束的第一时间实现多平台同步发布,抢占新闻传播的第一落点。

其次是深挖机制。记者需要把握三个提问时机:在预设的记者提问环节抛出精心准备的问题;在发布会结束后追访相关负责人;针对通稿中的关键数据进行补充询问。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问,将单一的政务信息转化为多篇具有不同侧重点的新闻报道,形成内容矩阵。

再次是融媒生产机制。后方编辑团队同步开展三项工作:对文字、图片稿件进行精准分发;从直播流中剪辑15—30秒的短视频片段;制作图文海报等新媒体产品。这种“一次采集、多元生成”的生产模式既保证了内容的一致性,又适应了不同平台的传播特性。

最后是聚合传播机制。现场报道结束后,大众网·海报新闻的山东频道、济南频道会在《权威发布》新闻专栏,省市联动、同频共振,对发布会相关稿件进行集纳整合,形成新闻专题,利用客户端、抖音号、手机报等多种载体对外推广,真正让正能量澎湃大流量。

跳出发布会,深挖新闻背后的政风之变

在发布会新闻报道方面,除了滚动发布、立体传播之外,还要跳出发布会深挖新闻价值,努力展现发布会背后反映的政风之变。近年来,在政务传播创新方面,山东省探索的现场发布会模式具有示范意义,值得深度挖掘。

比如,2024年12月1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新闻发布会在淄博市畜牧养殖企业园区举行。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了一篇源自发布会但不局限于发布会内容的重磅报道——《开到企业、群众身边去!山东正在办一种既“创新”又“用心”的新闻发布会》。

“我是一名黑牛养殖户,想问问怎么在网上申请贷款。”“我现场拿手机给你演示一下……”报道一开始,就以生动的对话形式点出了发布会的不同凡响之处,也一下吊起了受众的胃口。随后,记者记录了这场发布会不光把会场从新闻中心搬到了养殖企业,在发布台对面就能看到高青黑牛的养殖场景,并且邀请了山东省畜牧局、银行、担保机构等单位和金融机构的相关负责人,还把养殖企业负责人和养殖户一起请到了现场。受众在接下来的报道中了解到,近年来山东省的省级新闻发布会陆续走出新闻中心,走到企业、群众身边去,让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企业负责人与普通市民面对面进行交流。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这种形式的发布会山东开了4场。

在记者的笔下、在受众的眼中,山东省级新闻发布会走进小区、市场、医院持续焕新,而新闻发布会走出会场早有先例,有新意更有心意。每次发布会上,相关政策的推陈出新、会议地点的更新、设置发布形式和邀请参会人员的精心,让广大群众一次次感受到了各级政府为民办事的用心和决心。这篇报道写出了一场场有新意、接地气的发布会背后的故事,展现的是一个更用心、更有底气的山东政府形象,正能量十足、传播力极佳。

从“传声筒”到“翻译官”,实现大流量跨越

在政务新闻报道实践中,报道小组通过创新采编方式,成功实现了从程式化报道到爆款内容的转变。2024年下半年的两场新闻发布会报道,提供了生动的案例参考。

在2024年11月21日举行的济南市轨道交通3号线建设运营情况发布会上,经过前期充分准备的报道小组不仅圆满完成了发布会直播任务,还通过通稿提炼以及现场提问、会后追采等现场采访,与后方编辑密切配合,在发布会后迅速发出《济南地铁3号线二期发布初期运营时间及票价》等6篇新闻报道,每一篇都是市民关心的“干货”。稿件一经推出,社会反响热烈,朋友圈里刷屏,新闻流量骤增。

2024年12月24日,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山大二院北院区门诊楼一楼大厅,该医院北院区开诊新闻发布会如期举行。带着市民关心的诸多问题,报道小组频频出击、连续发问,用手中的笔、相机、摄像机持续记录着这一本地重大事件的前前后后,接连刊发《山大二院北院区12月26日启用,首批启用42个学科》等7篇稿件,用严谨扎实、客观翔实的采访回答了市民的各种疑问。在该组发布会报道中,《今天这场发布会缘何开在医院门诊大厅?》社会反响最佳,在各平台发布后好评如潮、点赞不断。参加新闻发布会前,报道小组就敏锐地捕捉到了“门诊大厅举办发布会”这一新闻点,并确定了专门策划、重点采访、突出发布的思路,采写时又以独特视角、专业分析、具体实例全面诠释了济南最有活力、最有潜力、最有爆发力的起步区的发展规划、战略视野、社会责任,使报道有速度、有高度、有厚度、有温度,既传递了政务信息,又讲好了城市故事。

上述两个案例的共同启示在于:首先,政务报道需要实现从“传声筒”到“翻译官”的转变,做好政策与民生的连接;其次,要善于发现政务活动中的“新闻眼”,通过创新角度提升报道吸引力;再次,必须建立全媒体传播矩阵,让优质内容获得最大范围的传播。

实践表明,当政务报道同时具备权威性、贴近性和传播性时,就能实现从“完成任务”到“创造流量”的跨越。

(作者尹玉涛为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考评总监)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4月号,原标题为《在政府新闻发布会里找到“新闻密码”》,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