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位奋斗者共同书写着“人民城市”的时代答卷,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鲜明的上海注解。
近期,国新办“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引发热烈关注,来自天南海北、不同领域的优秀代表,在这一平台上分享拼搏故事,展现奋斗力量。
其中,四位来自上海的杰出代表格外引人注目。乡村规划师陈琳,以专业与热忱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乡村勾勒出美丽新图景;储能领域创业者葛群,跨界破解长时储能技术难题,为城市发展注入科技动能;地铁虹桥站车站站长高煜,以实际行动弘扬劳模精神,守护万千旅客的出行之路;婚姻登记中心主任聂晶,通过多年的“数据攻坚”打造新模式,在点滴中增进民生福祉。
他们的讲述,不仅是个人奋斗历程的生动写照,更折射出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多元探索的积极实践,也彰显了这座城市锐意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
乡村规划师陈琳:繁华都市的诗意栖居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让上海的乡村成为繁华都市的诗意栖居。”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分院院长陈琳与中外记者分享了她扎根规划设计行业26年的经历与感悟。她和同事们用脚步丈量了上海4000多平方公里郊野土地,发起“乡村责任规划师”行动,秉持老一辈规划师们“铁嘴、铁笔、铁脚”三铁精神,深入田间地头,摸民情、听民意、聚民策。她带领团队整理出百万字的上海特色村落风貌纪实丛书,编制“沪派江南”乡村规划与湿地规划,为上海超大城市美丽乡村建设以及空间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生态保护实践中,陈琳团队始终因地制宜为市民提供身边更多的绿色空间,倡导用自然的方式去保护生物多样性,营造动物栖息地及小微生境。在青浦大莲湖调研时,为保护须浮鸥繁育环境,他们协调暂停水草打捞,最终吸引200多窝水鸟筑巢,诠释了“留住一片野菱角,引得一群水鸟来”的生态治理智慧。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科技力量。陈琳团队建立了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运用高清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实现4000多平方公里郊野调研的实时拍摄、精准记录、信息同步建库,高效完成全国首个广义湿地分类普查。她展望,未来将依托“上海量子城市时空创新基地”,推动上海各类空间资源数字化,探索AI赋能超大城市治理新模式。
在谈到乡村振兴时,陈琳以上海远郊双祥村为例,通过改造闲置空间、引入文旅项目,将传统“阿婆茶”民俗与现代生活场景结合,打造乡村图书馆、咖啡吧,成功举办中国帆板大师赛,让老人笑、青年归,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正如陈琳所说,“村子美了,年轻人多了,老人笑了,我们的心其实越来越踏实了,这也许就是乡村工作的魅力”。
储能创业者葛群:跨界创新的极致追求
从芯片行业“老兵”到储能领域“新兵”,上海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葛群用30年芯片行业积累的方法论,跨界破解长时储能技术难题。他创立的纬景储能聚焦“锌铁液流电池”技术,以创新的电极设计和独特的电解液配方,驯服锌晶体“野蛮生长”的难题,推动零碳24小时咖啡馆等示范项目落地黄浦江畔,成为国家新型储能示范点。
谈及跨界初心,葛群坦言,父亲作为“两弹一星”科研工作者的家国情怀深深影响了他。当看到中国能源转型与AI算力发展对长时储能的迫切需求,他意识到芯片与储能虽“一微一宏”,却共享对成本效率的极致追求。于是,他将芯片行业的良率管控经验与AI技术引入储能研发,通过AI创新技术研发、创新新材料,管控产线和管理供应链,打造高度自动化智能产线,实现技术从实验室到大规模应用的跨越。
在葛群看来,“真正的创新,源于对极致的不断追求”。他建议年轻人成为“π型人才”,既要深耕专业,又要拓宽视野,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对齐。
如今,纬景储能的技术路线已被证明契合我国资源禀赋、供应链情况与制造业基础,而他更期待,通过跨界融合与AI赋能,让新型储能成为“双碳”目标的强力支撑,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上海方案、中国方案。
地铁站站长高煜:枢纽服务的“速度与温度”
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地铁虹桥站车站站长高煜被亲切地称为“地铁女哪吒”,她以创新服务品牌“小煜流星轮”串联起9.6万平方米的大型枢纽。身高1.66米的她,驾驶双轮平衡车化身1.9米的“流动服务标杆”,用“站得高、看得远、行动快”的特色服务,将上海地铁工作人员和乘客之间的距离缩短为“零距离”。
高煜的服务创新源于真实需求。2011年,一位独自探访高铁的老人因迷路陷入困境,这一经历促使她发起“铁三角服务联盟”,联合上海火车站、上海南站等枢纽,打通“铁铁共建”服务链,实现特殊乘客服务点到点、人对人。如今,这一模式已拓展至长三角,甚至与太原地铁对接,让服务突破地域边界。在虹桥站客流从日均5万人次激增至35万人次的挑战下,她主导完成扶梯、闸机、无障碍电梯的改造及导向系统优化,推动实现一体化安检、单向免安检,贯穿打通980米通道,让乘客体验“无缝换乘”。
“人民地铁人民建”的初心,在延时运营、夜间服务中具象为乘客的留言——“我今天夜间1点到的虹桥火车站,居然还能坐上回家的那辆车”,也具象为高煜的感言——“想乘客所想、急乘客所急,这是我们未来一直会去做的事情”。而最触动她的,是连续11年帮助无锡盲童往返上海求学的经历。从引导换乘到联动“水城路盲童引路天使团队”,这份坚守最终帮助孩子从盲童成长为复旦大学首位盲人研究生,如今他已回到家乡无锡成为一名教师。
高煜说:“我们每一名劳动者就是城市的微光,当我们这些微光聚集起来,就是一把火炬,燃烧着熊熊的烈火,散发着最光亮的光明以及最温暖的温度。”这,正是劳模精神的生动注脚。
婚姻登记员聂晶:婚姻家庭的幸福守护者
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代表、上海市闵行区婚姻(收养)登记中心主任聂晶在婚姻登记这个“甜蜜窗口”工作多年,见证了5.5万余对新人步入婚姻殿堂。五年前,她们中心搬进文化公园,打造“公园式婚登”模式,每年策划40多场个性化主题颁证活动,从百人集体婚礼到全国万人集体婚礼上海分会场,让领证成为兼具仪式感与文化味的体验。
2025年5月10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实施首日,聂晶团队顺利完成52对非上海户籍新人的婚姻登记,这背后是长达三年多的“数据攻坚”。从2022年开始,他们对1950年以来的历史婚姻登记数据逐条筛查、补录、校核,通过上海市档案馆的民生档案系统与民政部信息平台系统,实现婚姻档案异地查询和调档,为实现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打好基础。
为适应“全国通办”后的多元需求,聂晶团队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在颁证仪式中融入民族特色和非遗体验,设立上海市唯一的“婚登+公证”服务点,开设心理咨询微信号,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婚姻家庭辅导。最让聂晶自豪的,是婚登中心设立的同心圆婚姻家庭辅导室的“治愈力”。一对夫妻经8次咨询重归于好的案例,让聂晶深刻体会到,“我们的工作不仅见证无数新的爱情故事的开启,也向长久的婚姻致敬。”
上海精神的多维诠释:从生态到生活的现代化叙事
四位代表的故事,折射出上海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多维探索:陈琳以“规划先行”守护城乡融合的生态底色,高煜用“绣花功夫”织密超大城市服务网络,葛群以“跨界创新”破解能源转型难题,聂晶用“细节服务”温暖民生底线。
他们的实践,既彰显了上海作为超大城市的治理智慧,更传递出“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核心理念——无论是乡村的水鸟栖息地,还是地铁里的“爱心接力”,亦或是储能站的低碳咖啡屋、婚登处的远程颁证直播,都在诠释同一个命题: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上海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中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的“中国方案”。这四位奋斗者的身影,正是千万上海建设者的缩影——他们以专业精神深耕领域,以创新勇气突破边界,以民生情怀温暖城市,共同书写着“人民城市”的时代答卷,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鲜明的上海注解。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