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前列腺癌越发高发,严重危害着男性健康。这个隐匿的“健康杀手”究竟是什么?该如何预防、诊断和治疗?一起来看↓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与年龄增长、家族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好发于50岁尤其是65岁以上的男性群体,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前列腺癌发病隐匿,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很容易被忽视。当出现尿频、尿急、尿流缓慢、排尿费力等下尿路梗阻症状,甚至是血尿、血精、勃起功能障碍等,病情可能已经进展到中晚期。更严重的是,肿瘤一旦发生骨转移,不仅会引起难以忍受的疼痛,还会大大增加病理性骨折的风险,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存预期。
1.排尿异常:尿频(夜尿2次及以上)、尿急、尿流变细或中断、排尿费力、尿后淋漓不尽。
2.血尿或血精:尿液或精液中出现淡红色或暗红色痕迹。
3.疼痛:骨盆、腰部或骨骼疼痛(晚期骨转移的典型表现)。
4.全身症状:体重骤降、乏力、消瘦、食欲不振、淋巴结肿大(腹股沟/腰部)等。
1.年龄大于50岁,或有前列腺癌家族史(45岁以上就需定期筛查)。
2.携带BRCA2基因突变,或40岁时PSA检测值超过1ng/ml。
3.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缺乏运动者。
4.慢性前列腺炎或前列腺增生患者。
1.PSA检测: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核心筛查指标。若PSA数值超过4ng/ml,在排除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尿潴留等外部干扰因素之后,需进一步检查。
2.直肠指检:医生通过直肠指检,可以触摸前列腺的大小、形态和质地。若触及坚硬结节、边界欠清的前列腺,应高度怀疑前列腺癌。建议在PSA检测后进行。
3.影像学检查:超声、MRI评估肿瘤范围;骨扫描排查是否发生骨转移;PET-CT能更全面评估肿瘤在全身的分布情况,但价格相对昂贵,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AI技术可对大量医学影像和病理图像进行快速分析,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4.穿刺活检:前列腺穿刺活检是确诊前列腺癌的“金标准”。在超声引导下,医生从前列腺不同部位抽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细胞是否发生癌变,以及癌细胞的恶性程度。
1.观察等待与主动监测:对于肿瘤进展缓慢的高龄患者,可选择密切随访,发现肿瘤进展再及时干预,以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副作用。
2.手术治疗:早期前列腺癌、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可通过切除前列腺及周围部分组织,达到根治效果。如今,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逐渐成为主流,能够更精准地切除肿瘤,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创伤小、恢复快。
3.放射治疗:包括外照射放疗和粒子植入治疗,用于无法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或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副作用较小。
4.内分泌治疗:通过抑制雄激素的产生或阻断其作用,来抑制肿瘤生长,是晚期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长期使用可能出现潮热、骨质疏松、性功能障碍等副作用。
5.化学治疗:主要用于晚期前列腺癌发生转移,且内分泌治疗失效的患者。化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肿瘤进展,但副作用较大,会引发恶心、呕吐、脱发等不良反应。
6.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精准打击癌细胞,副作用相对较小;免疫治疗则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但是,这两种治疗方法目前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价格也相对昂贵。
1.健康饮食:合理饮水,多摄入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2.定期体检:年龄50岁以上的男性、有前列腺癌家族史,以及年龄40岁以上且携带BRCA2基因突变等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PSA检测和前列腺健康检查。
3.适度运动:保持适度的锻炼活动,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
4.避免不良习惯:戒烟限酒,避免久坐和憋尿等不良生活习惯。
点赞分享给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