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明星基金经理张坤卸任易方达副总经理职务、专注投资管理的消息,成为公募基金行业主动回归投研主业的标志性事件。这一调整不仅是个体职业路径的选择,更折射出整个行业在监管引导下,正从规模扩张导向转向以投研能力为核心的长期价值创造逻辑重塑。
长期以来,公募基金行业存在“投而优则仕”的路径,优秀投研人才往往通过晋升管理岗位获得职业成就。张坤2020年升任公司副总时,管理规模突破千亿,正是行业“造星运动”与规模崇拜的典型缩影。然而,如今易方达“三剑客”陈皓、萧楠、张坤先后退出管理序列,标志着头部机构正主动将核心投研力量集中到投资一线。当行业发展逻辑从“规模驱动”转向“能力筑基”,让专业人才回归专业领域,成为机构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政策层面的引导正在重塑行业生态。近期,《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出台,新设立的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将根据业绩基准实行费率浮动,业绩不佳者降档收费,优异者允许升档,直接打破了行业“旱涝保收”的传统盈利模式,将基金管理人利益与投资者收益深度绑定。同时,监管要求将三年以上中长期考核权重提升至80%,并大幅提高基金经理跟投比例与锁定期,促使机构更加关注投资能力的持续积累而非短期规模扩张。
在这样的变革中,行业分化趋势愈发明显。头部机构凭借投研积累和体系优势,正加速调整组织架构,比如易方达明确将增加浮动费率产品发行,优化考核体系、强化投资者利益绑定。而中小机构面临更大的转型压力,凸显出投研能力在行业竞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对于投资者而言,这种转型意味着更透明的信息披露。《方案》要求综合披露业绩、费率、投资者盈亏等数据,以及更市场化的利益绑定机制,浮动费率产品让管理费与投资回报挂钩,真正实现“赚多收多、赚少收少”,有效改善长期投资体验。
从“重规模”到“重回报”,从“管理岗崇拜”到“投研主业回归”,张坤的职务调整不仅是一个个案,更是行业发展逻辑转换的起点。当越来越多的资管机构意识到,唯有将核心资源聚焦于投研能力建设,才能真正赢得投资者信任,整个行业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白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