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奋勇争先实干家 | 施永海:解锁鱼类生命密码,匠心雕琢长江生态图谱

转自:上海三农 2025-05-26 17:47:42

在推动长江大保护的征程中,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党委书记、所长(站长)施永海,近三十年活跃于水产科研一线,带领团队突破长江鱼类人工繁育技术,书写着水产种业振兴的生动注脚,一项项突破性成果为推动渔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注入科技动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奋勇争先实干家”施永海的故事。

眼下正是鱼类繁殖生长的时节。在上海市水产研究所青浦科研基地,一万多平方米的现代设施渔业大棚内,智慧渔业数字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测各种数据,一个个圆形水池整齐排列,美洲鲥、长吻鮠、蒙古鲌、墨瑞鳕等10余种鱼类游弋其中。这是施永海主持建设的长三角水产种质资源保育中心项目,每周他都要花时间到基地查看设施渔业试运行情况,关心各种鱼类育种进展。

守护长江鱼“芯片”

自上海水产大学毕业后,施永海就加入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奉贤基地。在奉贤海边,施永海一待就是20多年,育种工作天天做、年年做,从初出茅庐的水产新人成长为上海水产行业领头人。在他手上,开展了刀鲚、东方鲀等13个名特水产品种的扩繁技术集成和优化,2019—2024年培育苗种1560余万尾,可供2万亩池塘养殖。

刀鲚是长江四鲜之一,作为洄游性鱼类,因对生长环境十分挑剔,曾一尾难求。施永海主持的长江刀鲚规模化繁育研究项目,在世界范围内首次获得刀鲚全人工规模化繁育的成功。从野生鱼类驯化适应人工养殖,再到突破人工繁殖技术,实现规模化人工繁育,每一步都克服了重重困难。

回顾攻关历程,施永海记忆犹新。鱼卵孵化出来的刀鲚开口期的饵料筛选,堪比给新生儿调配“第一口奶”。什么时候吃?吃什么?开口期关系着鱼苗的存活,经过反复试验,这些小鱼只吃S型轮虫,这种饵料特别小,用杯子舀一勺,肉眼很难看清。“这时候的鱼苗就跟婴儿一样,一天要吃6至8顿,每天团队总要去池塘寻找这些饵料。”繁育最紧张的三个月,施永海以塘为家,与团队成员轮班值守,在池边观察情况,守护鱼苗成长。

育苗就像养孩子,施永海至今还能记得第一次育苗的场景。那时身为大学生的他与同学8人,被派往江苏盐城大丰区繁育蟹苗,他们24小时蹲守在盐碱滩上,每隔2小时就要投喂一次蟹苗。“捞起自己育的苗,就像抱着自己的孩子,孕育生命令人非常有成就感。”这也成为施永海一颗匠心最初的萌芽。

“育种过程,是精益求精的过程。虽然每年重复性的工作,但都会碰到新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中,不断提高自我,以工匠精神,将技术做到极致。”聚焦水产种业振兴,施永海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课题,建立刀鲚等20余个长江口水产品种的活体种质资源库,优化8个品种保种技术方案。集智攻关9个品种的良种选育,获暗纹东方鲀快速生长系、美洲鲥耐热系、抗病杂交鳜、全雄黄颡鱼等新品系5个。

带领团队技术攻关

“每一项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团队的通力协作。”施永海说,养好鱼,要知道鱼的习性,还要知道人的习性,把团队成员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让团队做到全身心、无条件配合。“在基地,团队成员们同吃、同住、同工作,是一个互相了解、培养默契的过程。”在这样的环境下,二三十个队员磨合成默契无间的团队。如同照顾婴儿,从“产房”到“月子中心”,繁育组负责挑苗孵化,饵料组负责新鲜饵料,让育种的每个环节都衔接有序,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促成项目推进。

随着刀鲚、东方鲀等一批长江口特色鱼类人工繁育技术的攻克,推动长江生态大保护。施永海主持制定的“长江刀鲚增殖放流技术规范”行业、地方标准指导54万尾刀鲚放回长江。每年,所(站)组织开展刀鲚、梭鱼等水生动物的增殖放流,2019—2024年累计放流719万尾。

直到2023年,时任所(站)副所长的施永海都驻扎在奉贤基地,那时常常有渔民会来找他反馈一年收成。“我们不仅做科研,同时也是技术服务单位。通过技术输出让渔民增收,对我来说同样很有价值。”他时刻关心渔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实施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他主持研发的美洲鲥人工繁育技术在上海技术交易所挂牌交易成功,合同价100万元,成为技术服务能力交易的首单,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提供了上海方案和典型案例。

设施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在水产领域,设施渔业同样是现代渔业的发展方向。当前,长三角水产种质资源保育中心,聚焦水产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估、选育和繁育,建设集设施化、智能化、信息化于一体的科研基地。在现代设施渔业大棚,自动投料机、增氧机等设备一应俱全,在智慧大屏上,可以实时看到水池中鱼的影像以及各项数据,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投料、排水送水等远程操控。

“全球水产科技前沿,目前设施渔业尚未有可参照的模式,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希望中心作为公共研发平台,吸引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带着新设备、新技术共同开发应用场景。”施永海说。如今,他依旧保持忙碌,在守护长三角水产种质资源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文/摄:张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