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民生实事在身边|守护“少年的你”,江苏累计改造1045个未保站

转自:交汇点 2025-05-25 12:31:18

“听见儿童心声,回应儿童需求,这是基层未保站的使命。”南京市浦口区未保中心儿童社工章圆的服务对象都是辖区困境儿童,家住星甸街道的小馨,是章圆最牵挂的一个孩子。

父母离异后,小馨的爸爸一年只给她打几次电话,爷爷奶奶和孩子交流有障碍,常说“女孩读书没有用”。种种困境,让小馨感觉家就像一座“冰窖”。长时间沉默发呆、课本上画满动漫人物、和同学零沟通、手腕上的伤痕……学校老师察觉不对劲,立即把情况反馈给街道未保站。

章圆上门走访,通过量表测试,小馨患有中度抑郁。章圆随即上报情况,将小馨的未保档案调成红色预警。章圆告诉记者,这不是个例:据浦口区未保部门调研摸底,困境儿童群体中,有部分儿童面临情感忽视问题,同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破茧之路,需多方共织。接到上报,浦口区民政局30分钟内启动应急预案,联合公安、教育、卫健、妇联、团委、街道、未保站成立“八方小组”,开启72小时介入帮扶。当晚,民警上门走访,排查安全隐患;社区为小馨家装上了“一键报警铃”;心理老师陪着小馨疏导情绪:“今天我们先一起画会儿画好吗?”南京脑科医院开通绿色通道,48小时完成心理评估。第一笔紧急慰问金到账,街道妇联送来的慰问礼包里有一张手写卡片:“你笑起来一定很好看”。儿童主任每天打电话和小馨聊天。在发现小馨房门后挂着一幅涂鸦后,社工带她去了动漫展:“你看这个角色,她受伤后总会找到新的力量。”多方合力,持续的跟踪服务,让小馨的心中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为了修复亲子关系、重建家庭沟通模式,社工让小馨的爷爷奶奶戴上耳机,听孙女曾经吐露的心声:“我害怕爷爷责备,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奶奶流泪懊悔,第二天对洗碗的小馨说:“我孙女有用了。”爸爸在社工的指导下,与女儿的对话从“考多少分”变成“你画的动漫主角叫什么?”暖心的对话,慢慢消除父女隔阂。学校安排开朗的小羽做同桌,心理老师设立“树洞信箱”,小馨经常向“树洞”投信。

在职校“职业体验日”,社工陪小馨参观动漫设计教室,她摸着绘图板问:“我也可以当动画师吗?”了解到小馨的心愿后,社工协助她制定了中考复习计划,链接志愿者每周辅导。中考后,社工协助小馨完成志愿填报,小馨如愿考入职校。暑期,小馨参加了“向阳成长小组”活动,展示了自己画的《生命树》绘本。

介入前后的评估对比显示:抑郁量表评分从24分降到12分;家庭正向沟通占比增加;案主能主动参加志愿活动,自残行为归零。

章圆说,未保站的“三级响应”机制,让危机干预从“被动等待”变成“主动发现”;用“优势视角”取代“问题视角”,找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未保站还编制家庭沟通手册,培训更多儿童主任,让小馨的故事成为“可复制的温暖”。在南京江浦区,已培育86名儿童社工,管理9.5万未成年人台账,仅去年就开展联席会议10多场、介入紧急个案9例,暑期走访700户家庭摸情况。

而像南京浦口星甸街道这样的标准化未保站,全省已建成1045个。今年,省政府再次将改造310个未保站纳入民生实事项目,为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提供常态化服务,并将服务对象拓展至流动儿童。

有了阵地,如何维持服务常态化,让未保站有人做事、有钱办事,是最大挑战,也是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的关键所在。

仅去年,全省120个升级改造的未保站就引入社会组织121个,政府购买专业服务,“未保站站长+儿童社工+儿童主任+志愿者”的专业组合,负责全年运营。去年暑期,全省公益暑托班服务留守和流动儿童就达19.28万人次。

每天晚上六点半,淮安市涟水县岔庙镇未保站就热闹起来,20多名辖区留守儿童,在“六点半课堂”里接受课业辅导,参加课后活动。今年10岁的留守儿童希希目前读小学3年级,父母离异,父亲残疾并在外务工,爷爷奶奶对辅导作业感到无能为力。自从有了“六点半课堂”,希希每晚都开心地第一个来未保站“占位置”。

“老师都是镇上学校的在职、退休志愿者,还有儿童社工。今年二月开课,一开始只有8个孩子报名,三天后,就来了20多人。爷爷奶奶带娃,最头疼的就是辅导功课。我们摸准需求,在三个乡镇开设公益课堂,深受留守儿童家庭欢迎。”涟水县民政局儿童福利科负责人张艳告诉记者,该镇留守儿童有150人,涉农户多,教育缺失和无人陪伴问题突出。去年7月,经过科学选址,镇上老的新华书店被改造成未保站,200多平方米的活动空间,满足孩子们在这里上课、游戏的需求。

未保站还给孩子买了保险,每次一个半小时服务,阅读、手工、看电影、游学……均由民政部门引入的第三方社会组织提供。全县16个未保站,有6个像岔庙镇一样,进行了改造,今年还将有3家升级后投入使用。

在镇江市丹徒区,民政部门引入专业社会组织——萤火社工事务所运营乡镇未保站。儿童社工不仅在站内服务,还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上门送服务。当地西麓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全校400名学生,98%都是流动儿童。宜城街道未保站联合丹徒区萤火社工事务所走进小学,筛选出11名儿童组建心理社团,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与成长平台。

由于流动儿童成长环境具有特殊性,儿童社工对孩子们进行注意力训练,通过对孩子的视觉、听觉、记忆、分辨等能力的训练,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心理社团还开设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压力应对等课程,引导学生觉察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认知。未保站还链接爱心企业资源,为30名困难家庭的流动儿童捐赠台灯,扩大社会对流动儿童的关注。

“将关爱服务送到乡镇甚至村居,离困境儿童越近,他们的困难就会越少。”省民政厅负责人表示,未保站还将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安全自护、兴趣拓展、社会融入等服务,做到阵地专业、团队专业、方法专业。今年,江苏将继续进行儿童主任轮训,依托“苏童成长”综合服务平台,完善“预警式派单”和“常态化巡防”机制,精准识别需求和风险,让未保服务有“智”更有“质”,为全省困境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