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汽车报 > 文章详情

ID.未来将改名,大众汽车将如何在城市代步车领域夺回话语权

转自:上海汽车报 2025-05-25 07:38:35

记者丨林安东

图片来源丨大众汽车集团

在电动化浪潮中,大众汽车似乎终于按下了“快进键”。那台被称为“e-Up!精神继承者的入门电动车,ID.1,即将成为这家德国巨头的一次关键试验:它不仅将以2万欧元左右的定价冲击低价市场,更将成为大众汽车以中国速度造车的第一台样本。作为这场转型加速的开篇之作,ID.1背后的意义,远不止是一台小车。

一场低价电动车的欧洲突围

ID.1的出发点其实很简单——重新夺回大众汽车在城市代步车领域的话语权。在e-Up!停产、雷诺 Twingo 即将复古回归、斯泰兰蒂斯与中国零跑联手推9万元电车的节点,大众汽车不再有时间可以挥霍。

设计上,ID.1虽然仍是标准的两厢造型,但相比e-Up!更大、更现代。其参考的ID. Every1概念车展现出大众汽车最新的审美方向:更平滑的线条、更亲切的造型、更务实的技术配置。它不会成为秀场上的主角,却会是普通人电动化启程的第一步。

在动力上,大众汽车为ID.1配备了一台94马力的前驱单电机,最高时速约130公里/小时,WLTP工况下续航250公里起跳。即便放在德国高速上也不至于拖后腿。而一旦用户需要更高续航,也会有更大电池的版本供选。

更重要的是它的价格:21500美元(或2万欧元)的起售价几乎锁定了一个尚未被充分满足的市场区间——这正是比亚迪、达契亚、雷诺等对手正在虎视眈眈的空间。

加速开发的中国启示

相比产品本身,大众汽车在ID.1上做出的开发流程变革,更值得行业深思。传统50个月的开发周期被压缩至36个月,这在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大众汽车体系中,几乎是一次文化地震

“我们是在进入森林之前,先把锯子磨利了。”大众汽车ID.1项目首席工程师托马斯·卡姆拉说。他认为,流程重塑的关键在于三个词:思维方式、工具升级、AI加持。通过更高效的项目组织、敏捷开发流程以及对仿真和数字原型的依赖,ID.1实现了不削减质量前提下的快节奏

中国对手们的节奏显然让大众汽车感到了压力。比亚迪、零跑、哪吒等新势力品牌已实现24个月乃至更短的开发周期。在这一点上,大众汽车也不再迟疑,ID.1便是其首次全面实施快节奏的核心项目。

相比过去频繁外包的开发模式,ID.1几乎是完全由大众汽车沃尔夫斯堡团队屋内完成,将硬件、软件、制造、测试等关键环节一体化处理,这为项目提速提供了基础,也为后续产品复用经验。

未来,大众汽车希望将“36个月变成新常态,而人工智能则是进一步压缩时间的钥匙。

ID.将改名

不仅是节奏的变化,大众汽车也意识到,ID.1不是一台孤岛。在品牌维度,这家公司正试图拆掉电动车与传统之间那堵墙。

一项或许不太被注意到的调整正在酝酿:大众汽车计划从2026年起,逐步取消“ID.”这一系列命名,将新电动车重新纳入传统序列,例如“Polo”“Lupo”,甚至是带有性能图腾意味的“GTI”。大众汽车品牌董事会成员Martin Sander在采访中明确表示,大众汽车电动车将调整命名体系,ID.2 allID.Every1概念车在量产时将不会沿用这些名字。

原因很简单: bZ(丰田)、ID.(大众汽车)这类夹杂着字母和数字的命名策略,虽然承载着向未来奔跑的愿景,却也让不少消费者感受到陌生、割裂甚至杂牌感。在品牌忠诚仍是影响购买决策关键的今天,这种命名策略的冷感,正在被主机厂集体反思。

虽然当初大众汽车进入中国市场,很多车型采用了很多音译和本土化的命名方式,比如宝来、迈腾、高尔夫、帕萨特、朗逸等但这些车型早已经过长期市场沉淀已经形成辨识度和强大的标签。而目前的情况是,大众汽车在新能源领域另起炉灶,打造一套新的命名方式,既缺乏本土化的亲近感,消费者还搞得一头雾水,导致传统用户群体接受度低。

ID.1,只是第一步

ID.1入手,大众汽车已经规划了一整套的低价电动产品:2026年推出的ID.2all将提供450公里续航和20分钟快充,电动高尔夫、GTI系列等也已在推进之中。而在中国市场,大众汽车已携手本土力量同步推进三款概念新车:ID.ERAID.EVOID.AURA,分别覆盖增程、800V纯电和紧凑级三大方向,2026年集中上市。

这一切动作都在表明:大众汽车不再将“转型”视作一句慢慢推进的口号,而是开始动真格。也许ID.1不会成为全球最畅销电动车,但它很可能是大众汽车最重要的一台新车。

它是大众汽车在欧洲重启“实用主义”的象征,是对中国式开发速度的学习成果,是品牌命名和性能信仰回归的起点——更是一个明确信号:大众汽车,终于不再犹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