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校友,欢迎回家!”5月24日清晨,正大体育馆外,醒目的红色展板热烈欢迎着从世界各地归来的游子。
“百廿相辉,迎日月常新,望道宏志笃报国何辞风雨路;万千福庆,步青春不老,希德厚情真归心永作少年游。”场内舞台两侧,一副高及穹顶的对联来自一位校友的用心创作,巧妙嵌入了老校长的名字,字里行间饱含着祝福的热切与团聚的深情。
旦复旦兮,百廿光华。建校120周年之际,“相约百廿 辉映卿云”——2025复旦大学校友返校日如约而至。活动由复旦大学主办,复旦大学校友总会、上海医科大学校友会承办,香港智华基金支持。
当天上午,主题大会在邯郸校区正大体育馆举行。校党委书记裘新,常务副校长、复旦大学校友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许征,校党委副书记钱海红,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金海燕以及来自世界各地近4000名秩年校友携家属共同出席。许征主持大会。
返校日:线下举办十届
为全球复旦校友盛事
自2012年来,复旦大学秩年校友返校日活动已在线下举办十届,每年校庆日前的周末成为秩年(毕业逢10年)校友们的重要节日。这一天,游子归家、校友相聚、师生重逢,为全球校友的盛事。
此次返校日活动中,相聚校友的年龄横跨半个世纪,年轻者仅毕业10年,年长者已阔别母校一个甲子,其中,1965届新闻系校友陈培发为秩年返校校友中的最年长者,毕业后,他留校任教,直至退休,将春华秋实都留在复旦,用一生诠释了“复旦人”。
▲
75届新闻系校友与陈培发老师(前排中)合影
据介绍,自第一届起,复旦大学的老朋友、智华基金主席、香港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副主席林高演十年如一日慷慨解囊鼎力支持返校日活动。此外,早在2009年,他便带头捐赠支持江湾校区建设,“智华楼”记录了他与复旦的深厚情谊,担任复旦大学(海外)教育发展基金会创会董事至今,他为基金会在香港启航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大会现场,裘新向林高演赠送纪念品并致辞。他代表母校和全体师生员工欢迎校友回家。“现场来了很多可爱的‘复二代’,马上要过‘六一’儿童节了,也提前祝你们节日快乐、健康成长,将来考爸爸妈妈的母校!”话音刚落,现场掌声雷动。
裘新表示,站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交汇点上,今天的复旦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需要汇聚众智、凝聚众力,尤其离不开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母校与校友是血脉相通、互相成就的命运共同体,期待广大复旦校友和复旦之友继续积极参与学校建设,成为学校改革的“智囊团”、学弟学妹的“引路人”、创新发展的“合作者”,与学校共同爬北坡、闯新路、立潮头。学校也将整合资源,加强校友联络,打造“从0到10”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做校友理想的“守护者”和校友事业的“合伙人”,推动彼此互惠共赢、共同成长。“亲爱的校友们!无论身在何方,复旦永远是大家的精神家园。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
暖场:唱响歌曲串烧
复旦时光串联人生轨迹
“我还是过去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年轻的朋友们,我们来相会。”主题大会开场前,由励漪、王璐、沈尹婧、宣天晟、陆云霏、袁姝怡、胡健捷、邵君、蔡啸峰9位校友带来的“歌曲串烧”暖场表演在正大体育馆上空回响。
作为此次主题大会的特别环节,“歌曲串烧”由5首时代金曲《少年》《朋友》《最初的梦想》《海阔天空》《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构成,从回忆锚点、精神纽带、情感共振三个方面出发,串联起校友们的复旦时光与人生轨迹。
校友嘉宾TED演讲:从复旦校园走向祖国四面八方,赓续“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
主题大会上,毕业10年、20年、30年及40年的秩年校友代表先后作主题发言,分享对母校的深情厚谊。
2015届历史学系本科校友、人民日报社西藏分社记者、西藏五四青年奖获得者徐驭尧的故事要从《复旦青年》这份报纸说起。在校的8年里,在《复旦青年》奋斗的岁月中,他和无数复旦青年对话,并思考着同一个问题——一个人的青春应该怎样度过?毕业后,他选择前往西藏工作,在记录时代变迁中寻找答案,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西藏的2000多个日夜见证了他的青春岁月,西藏 74个区县记录下他的足迹,“今天,我还在寻找属于我的答案。”他说。
“从邯郸、枫林再到附属医院,我完成了从本科到医学博士的培养,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青年医生。”2015届临床医学八年制校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医师刘歆阳说。在校期间,得益于复旦通识教育和转专业政策,她听从初心召唤,转到了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毕业后,受周平红教授启发,她进入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投身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毕业前,她曾在誓言碑前写下人生目标——做一个让病人感到温暖的医生。“10年过去了,这依然是我朴素的理想。”
动物实验课上满校园挖蚯蚓、野外实习期间跟着老师研究蝙蝠饮食习惯……“钟扬老师说,科学不仅是论文和实验,更是用技术解读生命复杂系统的勇气。所以我在本科论文就尝试用NLP分析数百篇文献,构建了基因调控网络知识图谱。”在校期间经历的点点滴滴,让2005届生命科学学院本科校友、予果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夏涵至今依旧历历在目。毕业后,怀着“让病原诊断更简单”的使命,他创立企业,开发的产品可快速分析锁定病因,完成42万次病原检测,帮助全球患者重燃希望。回顾毕业20年的历程,他感慨:“正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让我一路敢于创先,让中国的创新走向世界,守护更多生命!”
“回顾过往,是母校滋养了我的成长。作为复旦人,我由衷地感到幸运且幸福!”站在母校的舞台上,1995届国际政治系本科校友,1998届国际政治系硕士校友,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南开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王康由衷感叹道。30年前,她走出校门,回到家乡从事编辑工作,“最初的作者和最重要的作者都是母校老师”。与国际政治系合作,她完成了职业生涯的第一套丛书“复旦政治与行政研究”;与哲学学院陈学明老师合作,她编辑的《中国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历程》为天津人民出版社第一个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展望未来,她将继续奋战在出版领域,为高校教学和科研以及人才培养贡献出版的力量。
“作为60后,我们非常幸运地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母校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85届化学系本科校友、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马剑鹏说。多年前,他从复旦走向世界,走向科学前沿,此后,他从海外归国,回到母校任教,40年的时光仿佛形成一个回环。如今在母校,他致力于AI for Science,用AI算法构建细胞及人体组织数字模型,用于新药开发。“为什么AI那么重要?”他解释,因为在现代科学框架下,数据驱动的实验和观察能帮助研究人员建立更精确的模型,大大加快了科研的进程。“AI for Science的驱动下,不久的将来我们人类也许有希望活到120岁,这就是我们正在从事的工作,期盼这一天的到来!”谈及科研工作,他最后心潮澎湃地大胆预测道。
百廿汇涓流:公募活动阶段性成果公布
“复旦创业人股票基金”启动
鸣谢雕塑亮相……
在“百廿汇涓流”主题环节,“复旦源”内涵建设公募活动阶段性成果公布,“复旦创业人股票基金”捐赠计划发布仪式、“百廿汇涓流 日月焕新辉”——纪念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捐赠鸣谢雕塑发布仪式举行。
120年前,马相伯老校长毁家兴学;107年前,李登辉老校长亲赴南洋艰辛筹资,1922年建成的复旦“原江湾校址”所在地是复旦校区的发源地、复旦精神的溯源地,已成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建校120周年前夕,“复旦源头”完成活化焕新,“复旦源”文化育人功能区启用,建成“一源六馆”新格局,全球校友返校的大本营——校友馆便坐落其中。
据悉,“复旦源”的活化焕新工程得到了董建成、蔡冠深、阮伟祥、陈靖丰等诸多校友与社会贤达的鼎力襄助。3月31日,“复旦源”内涵建设项目公募活动也正式启动,旨在筹集资金继续投入六大馆的展览策展、藏品征集、文化传播、复旦源公共空间建设等,提升文化育人功能。
许征公布阶段性成果时介绍,“复旦源”内涵建设项目公募活动持续得到广大校友与复旦之友的积极支持,如今已有近700人次参与捐赠。她表示,公募活动将持续至9月,诚挚邀请全体返校校友积极参与,每个班级都能发起“一起捐”,携手共筑“复旦源”。
在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大浪潮中,涌现出一批“复旦人”,他们勇立潮头,以其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强大的实干精神,打造了一片蔚为壮观的复旦系创业企业和企业家,在中国乃至世界树立了复旦科创人的旗帜。
为倡导校友反哺母校,用于支持学校事业发展,助力复旦人创业文化的培育与拓展,蔡彤、汪新芽、江岳恒、郭振荣、杨进五位复旦企业家带头发起“复旦创业人股票基金”。会上,金海燕上台与蔡彤、汪新芽、江岳恒、郭振荣、杨进共同启动“复旦创业人股票基金”捐赠计划。据介绍,五位基金发起人将分别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或等值有价证券,组成5000万元的发起基金,并继续联络筹措,按照1亿元目标完成首期捐赠计划。
百廿之际,各学科各领域校友和复旦之友为学校基础研究、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和育人工作、文化建设慷慨捐赠。
为感谢做出重要捐赠贡献的校友与复旦之友,学校在“复旦源”区域特设“百廿汇涓流 日月焕新辉”——纪念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捐赠鸣谢雕塑,一批校友的名字将镌刻在雕塑上,长驻复旦源中,成为激励后来者的精神力量。现场,随着卷轴缓缓打开,钱海红、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刘莉与黄鑫、杨东、卢中南、吴小梅、白光、王立锋、杜昌勇、卢静、王新志、颜锋、王廷富、鲁育宗、刘宁、张欢等14名校友及代表共同发布捐赠鸣谢雕塑。
校友对母校的记忆,总是重叠着恩师的身影。在感念师恩、重温校歌环节,校友代表上台向恩师代表献花。
下午更精彩:精心准备13件专属纪念品
特别设置35个校园打卡点
据悉,校友返校日当天,复旦大学校友总会为秩年返校校友们精心准备了一个内含13件专属纪念品的返校大礼包,包括活动手册、返校帆布袋、秩年纪念章、微博*复旦建校120周年纪念限定透卡、复旦校园手绘地图、返校护照、“复旦源”明信片、《复旦人》杂志、绿豆糕点心、怀旧午餐、小夜灯、返校T恤以及“复二代”T恤等。
下午,“返校护照”打卡集章活动、校友走进科研平台/院系、校园开放参观活动、与学长学姐面对面主题活动、各院系组织的返校活动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在邯郸、枫林、江湾、张江四个校区同步开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返校护照”打卡集章活动已成为秩年校友返校的专属“仪式”,校友手持返校护照、行走校园、打卡集章,在经典与新建地标中寻找回忆、探索新景,重新认识阔别多年的母校。
刚完成活化焕新的“复旦源”一源六馆、见证无数医学生峥嵘岁月的东一号楼、伫立在江湾校区湖畔的李兆基图书馆、曾获得上海市建设工程最高奖“白玉兰”奖的张江校区类脑大楼……今年,为了让校友在百廿之际拥有更好的“回家”体验,复旦大学校友总会在校园里精心设计了35个校园打卡点。
其中,“复旦源”一源六馆全面开放,刚刚完成展陈布置的六个场馆静静等待着远在天涯的游子于此刻相聚。
前身为“奕住堂”的全球校友返校大本营——校友馆焕然一新,一楼东侧设有互动展示区,摆放集查询、互动、展示、主题活动播报于一体的多媒体校友互动系统设备,为校友提供贴心的返校服务和感恩回馈母校的平台。
组 稿
校融媒体中心
来 源
复旦大学校友总会
文 字
祁金 等
摄 影
成钊 廖恒 陈治佑 等
视 频
李玲 杨易
责 编
李斯嘉
编 辑
穆梓
▼更多复旦新闻,敬请留意复旦大学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