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档案春秋 > 文章详情

百廿光影传奇,沪上四家老电影院的前世今生

转自:档案春秋 2025-05-24 09:32:12

202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1896年8月11日,即在电影发明后的第二年,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电影在中国的首次放映。20世纪初,得益于苏州河北岸完善的市政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以及相对更低的地价,上海最早一批电影院集中于“乍浦路—北四川路—海宁路”一带。乍浦路海宁路路口一度汇集4家电影院的历史中,可以尽览曾经的盛景。

1979年的乍浦路海宁路路口,四家电影院(剧院)分处路口的四角(底图来源:天地图·上海1979年)

虹口大戏院

位于乍浦路海宁路路口东南角的虹口大戏院由西班牙商人安东尼奥·雷玛斯开办,是上海首家正式的电影院。近年有学者通过《申报》《新闻报》《字林西报》等一手史料,考证出1907此处就已有放映电影的专用房屋,只是尚无正式的对外挂牌名称。

由于电影产业这时在上海尚处起步阶段,1907年后的数年里,虹口大戏院这处建筑更多扮演的是溜冰场的角色1910《北华捷报》有关于乍浦路维多利亚溜冰场的报道。根据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1913年该建筑改造工程的设计图纸标题即为“将维多利亚溜冰场变为电影放映厅的改造方案Proposed alterations to the Victoria Skating Rink converted into cinematograph hall。很可能就是在1913年的这次改建之后,虹口大戏院正式挂出了“影戏院”的招牌。

1910年5月27日《北华捷报》提及维多利亚溜冰场的报道

早期由于此处一度租给日商经营,用过“东京活动影戏名称。1915年,虹口大戏院的对外名称“虹口活动影戏院”,1919年采用“虹口大戏院”之名。

1928年,雷玛斯对其进行了重建由邬达克设计。在设计图纸上可见:虹口大戏院共2层,观影厅设在一层,绕观影厅设有人行通道;外立面主要采用水泥抹面,墙角、台阶壁边缘等部位饰以红色面砖;上覆混凝土拱形屋顶;主入口上方和附近装玻璃窗,其他位置采用木板窗。

1998年,因海宁路拓宽,已更名为“虹口文化娱乐厅”的虹口大戏院被拆除,但这段影业往事并未被世人遗忘。20061月,虹口区政府公布"虹口大戏院"遗址为虹口区历史遗址纪念地。

1930年代的虹口大戏院(来源:Virtual Shanghai)

位于虹口大戏院原址位置的纪念保护标

胜利电影院

位于海宁路乍浦路路口东北角的胜利电影院,立面沿海宁路、乍浦路呈弧形展开,外立面为西式建筑风格,立面中央有西式三角山花、拱券、造型简洁的壁柱等装饰,但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元素,在屋顶建造一座歇山顶中式阁楼。

胜利电影院由罗德公司顾问工程师陈慧斌设计,顾银记营造厂承造,1928年开工,1929年初竣工,是年2月中旬开业。胜利电影院初名好莱坞大戏院,进入1930年代后几度转手,先后更名国民大戏院和威利大戏院。上海沦陷后,该楼被日本商人购入并改名为昭南剧场。

威利大戏院时期的外观(来源:Virtual Shanghai)

抗战胜利后,该楼更名为民光戏院。1949年12月定名为胜利电影院,此后又先后更名为胜利新闻科教电影院、胜利艺术电影院,1998年改为“胜利娱乐城”并停止播放电影。2012年,虹口区公布胜利电影院为区级文保点。2023年建筑经修缮后恢复“胜利电影院”之名并重新放映电影,百年影院,焕新归来。

胜利电影院今貌

融光大戏院

在乍浦路海宁路路口西北角,建筑师鸿C.H.Gonda也留下了一座影院建筑:今海宁路330号的原融光大Ritz Theatre。融光大戏院设计始于1930年,带有明显的装饰艺术风格设计阶段一度名为“宫殿剧院Palace Theatre

融光大戏院于1932年开幕,专映国泰电影院的二轮影片,价格实惠。抗战胜利后,更名为“国际大戏院”194912又改名“国际电影院”1990年代,国际电影院曾以“综合经营的大型娱乐中心”为目标,增设录像厅、舞厅、咖啡室、弹子厅2009年起曾以“星美国际影城”的名字营业过一段时间

1932年10月31日《申报》上刊登的融光大戏院开业预热广

1932年11月2日,融光大戏院开业当天《申报》对其的介绍

解放剧场

乍浦路海宁路路口西南角地块中,还有这个路口的第四座影院——原解放剧场,最初为日本人投资建造的东和影戏。该剧场由日本建筑师河野健设计,共5层,设计建造于1935—1936年,与同时期沪上落成的金城大戏(今黄浦剧场)等同为现代主义风格。

东和影戏院效果图、底层平面设计图(来源:《建筑月刊》1936年第4卷第1期)

1945年抗战胜利后,改为胜利剧场,次年易名文化会堂。1949年上海解放后,文化会堂由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接管,6月更名为解放剧场,见证了新歌剧《白毛女》公演、上海第一次文代会召开等重要文化事件,后主要演出戏剧,兼放电影。二十世纪末随着乍浦路美食街的兴起,解放剧场功能也经历多次转变,今为美食广场。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解放剧场旧影(来源:《虹口区地名志》)

改革开放后,伴随上海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新传播介质的出现,人们有了更多观影选择,虹口那些历史悠久的电影院也曾面临挑战。胜利电影院一度改为胜利娱乐城,便是当时老影院尝试多业态经营的缩影。

如今,在上海以人民城市理念推进的城市更新实践中,以胜利电影院为代表的老影院们再次迎来发展契机。2024年年初,因电影《酱园弄》在乍浦路海宁路路口搭建拍摄外景地,此处一度成为人们争相打卡的“网红地”。借此契机,虹口区打造了乍浦路风貌影视街,融合了海派风情与烟火气息的乍浦路风貌影视街仍在继续讲述这座城市的电影故事。

乍浦路风貌影视

来源:“上海城建档案”微信公众号
新媒体编辑:曾婧、杨帆
校对:王礼荣
版式:施雨

好文推荐

    • 【读档学史·跟着档案学党史】《新青年》杂志

    • 【读档学史·跟着档案学党史】新青年丛书

    • 【读档学史·跟着档案看上海】百年“江南”

    • 【读档学史·跟着档案看上海】南京路四大百货公司

    扫码关注我们

    聚焦城市记忆、留存城市发展、传承城市历史。我们架起档案为民服务的桥梁,讲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滋养下生生不息的上海故事。这里是上海市档案局(馆)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