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AI教育 局长说|静安区教育局局长邱中宁:可靠、可信、可发展——静安教育“数智魔方”战略思考与实践

转自:第一教育 2025-05-22 23:20:12

人工智能是当今社会发展最快、对社会各方面影响最大的科学技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5第二十二届上海教育博览会“AI教育 局长说”栏目,将以短视频形式,陆续走进上海16区,通过实地探访,揭秘各区如何以人工智能为引领,高质量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感受人工智能进校园后带来的教育生态变革,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今天将带大家走进上海市静安区——

静安区教育局局长邱中宁谈了静安教育“数智魔方”的战略思考与实践。

(本文作者系静安区教育党工委副书记、静安区教育局局长邱中宁)

静安区教育局局长邱中宁
静安教育素来以教育规律为基石,以人的终身发展为目标,更以党和国家需要为己任。教育先贤在静安开展的诸多教育实验,引领和影响了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给静安教育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和丰厚的思想源泉。

如今,在人工智能时代,静安教育人以“可靠、可信、可发展”为“数智”发展目标,更加聚焦学习者的学习——这一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价值共识。

那么,我们如何将教育“遇见”的AI转化成为教育主动去“育”见AI呢?我们如何让“智能”为学习者的学习赋能,让人的终身发展更有趣、更有意义呢?这是我们静安教育人加快研究“AI赋能教育”的“系统研究”的号角,更是我们这代教育人“启智未来”的国家使命、历史责任!

近年来,上海市静安区积极响应国家和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聚焦数智赋能教育的体系建设,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构建呼应《上海市推进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4—2026年)》,统整思考符合教育规律、具有区域特色的“静安教育数智魔方”体系,探索形成“一个整体框架、两类研究方向、三大应用场景、四维课程体系”的可靠、可信、可发展的“数智赋能”教育新模式。

一个整体框架

在数据安全的框架下,“静安教育数智魔方”是静安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即探索系统化思考“数智”与“教育”的关系。我们认为,教育是个饱含内在规律却又复杂多变的,具有普适性和个性化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正如“静安教育数智魔方”,魔方既有规律性又有创造性的组合模式象征着教育这个复杂而又有规律的变化过程。基于此,我们以“一通芯+六位面”构架为样本,以通芯为数据智能中枢,整合区域教育治理、教学教研与学生发展的全流程数据,实现不同教育功能模块的全面融合。

通过这个整体平台,未来逐步实现区域内数据联通、资源共享和应用协同,有效避免传统信息化建设中数据孤岛问题,为教育治理科学化、教学精准化、学习个性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两类研究方向:“治、理”与“教、学”

静安区以教育治理数智应用与教学教研数智应用为双轮驱动。治理方面,建设了“安安智管”教育数字管理平台,通过打造教育数据“可视化中台”,实现区域教育运行态势的实时监测与智能决策支持。该平台已接入多个数据系统,涵盖人事、资产、学籍、体测、阅读等多个领域,实现数据联通与动态更新。通过数据建模与图表可视化,管理人员可按需调取专项分析报表,如某学段教师年龄结构、某校资产使用效能、某阶段学生健康指标波动等,提升教育治理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该平台可辅助管理部门科学决策、快速响应问题。

教育可视化数据中台

教研数智平台

教学教研应用方面,建设了面向教师的“安安慧教”教师成长引擎,初步实现了课堂教学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由“课堂分析智能体”“数智教研支持”“职初教师发展系统”等多个模块构成。

教研员通过平台提供针对性指导、教师依托平台及时获得个性化反馈,实现精准教学与专业成长。例如,自平台上线以来,44位区教研员、覆盖110所学校637名教师参与使用,累计分析课堂数据超千节,教师普遍反馈平台为教学改进提供了实效帮助。

三大应用场景:管理、教师、学生全面赋能

静安教育聚焦管理、教师和学生三个主要场景推进数智化。管理场景借助“安安智管”平台,帮助管理部门实时把握区域教育全貌,提升了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教师场景通过“安安慧教”平台,推动教师从经验教研向数据驱动的精准教研转变;学生场景则搭建了“安安享学”智能学习支持系统,通过科学教育地图、智慧体质健康管理、跨校游学地图、图书大数据平台等,实现对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精准服务。如学校智慧健康管理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运动方案,成功改善了体质健康指标,受到广泛关注。

科学教育地图

四维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培育数字素养

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数学等基础学科的有力支撑。比如,人工智能的算法设计和优化依赖于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数学工具,深度学习中的神经网络训练更是离不开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的支持。

基于此,我区在《上海市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南(试行)》的框架下,未来将进一步融合数学等基础学科,关注学生在数学、科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探索人工智能四维课程体系,即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构建覆盖技术前沿与创新实践的四大模块——

AI算法版块立足人工智能发展脉络,通过解析机器学习算法在智能交通、推荐系统等场景的应用,揭示数据、算法、算力协同驱动的技术逻辑,启发学生探索算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路径;

AI视觉版块聚焦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图像识别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到应用落地的完整流程,在实践中理解人脸识别、手势交互等技术原理;

AI语音版块围绕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通过开发语音助手与聊天机器人,让学生掌握语义分析、语音交互的系统框架,培养技术转化能力;

AI创意版块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在AI绘画、智能写作等跨界创作中,学生既能体验人机协同的创意爆发力,也将辩证思考技术伦理与创新边界。课程通过“技术认知-实践验证-创新应用-批判反思”的递进式设计,构建起融合知识习得、技能培养与思维塑造的立体化学习生态。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放眼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持续深化,教育数字化转型将从局部实践走向全面融合阶段。教育治理将更加共情、有效、智能,课堂教学将更加精准、友善、长周期地关注每位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学习资源和多样态学习方式将更有效地被个性化推送……

静安区将继续完善“数智魔方系统”架构,探索智能技术赋能教育的应有环节,进一步提升教育治理科学性、教师教研精准性、学生学习个性化与主动性,打造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标杆与范式。


图片由静安区教育局提供

编辑:王佳依 袁曼舒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